1. 简单百科
  2. 远去的村庄

远去的村庄

《远去的村庄》是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尹明勋。

内容简介

《远去的村庄》一书为尹明勋先生一生乡村生活的心血结晶。全书共分“乡村风物”“豫北农事”“故事奇谈”“多味人生”“佛理散谈”“时世评说”“碑志序文”及“豫北一村六十五年变迁”八个单元。著作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记述了豫北农村半个多世纪的风物风貌、农业生产、生活习俗,拾取了民国至今各个时期的村野故事,为现当代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的乡村留下了珍贵的民间记忆。其中不少篇章,对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带着对乡村的深情,探访我们的家园厚土,注目乡村文化的源流与风逝,行文朴实无华、准确生动、细致入微、落落大方。从史志角度说,以一个村庄为标本,完成了对现当代豫北乡土历史与风物的考察与纪录;从艺术角度说,这是一部散发着泥土清香、新颖别致、韵味悠长的乡村散文集。该书于2014年9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尹明勋:1944年出生,滑县慈周寨乡尹庄村村民。农民,教师,佛教徒。

基本信息

作 者:尹明勋

主 编:尹冠立

出 版:中国文化出版社

总 编 审:中国文化出版社国内编审处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甲1号

责任编辑:红 玉

印 刷:中国文化出版社印刷厂

开 本: 130×184mm

字 数: 110千字

印 张: * * *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价: 32.00元

作品导读

寨墙

以前豫北的集镇,大部分都有土寨墙。

在我村南边四里地的樊相集,那里不但外围有土寨墙,而且还有内围的砖城墙。据说城墙是明代所建,寨墙也是明代加以修。这大概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在下层的体现。在我小时候,城墙业已毁掉,只留下了城门和外围的寨门寨墙。

村北十里的慈周寨集,寨墙高六至七米,寨墙顶部宽度约近两米,可供人们巡视敌情。寨门宽约近五米,深约八米,高约五米,砖砌拱形门顶蓬。寨门上虽没有筑楼,但看上去,也觉巍巍壮观。

在古代,没有飞机火炮,寨墙就成了重要的战略防御工事。有兵匪作乱,紧闭寨门,即可拒敌于寨门之外。寨内有匪贼作案,只要紧闭寨门,匪贼也很难逃于寨外。直至抗日战争,寨墙还一直保护着老百姓生活的安全。在解放战争中的上官镇,中国国民党军队凭借着高大的寨墙,顽抗了两昼夜,解放军才攻克此镇。

解放战争中,因为攻打土围子,牺牲了不少战士。因此战争一结束,许多寨门就立即被拆除,保留下来的只是寥寥无几。至五十年代中期,寨门已全部拆除,仅仅保留着寨墙。

大跃进与文革中,寨墙仍起着作用,但作用的性质就大相径庭了。寨门(寨墙的一个大豁口)是人们出入的必经之路。那时,人们饥饿难忍,每逢下晌,顺便刨几块红薯,掰几个小玉米,藏在草篮子或草箩头里,是常见的事。大队、生产队领导就利用寨门是必经之路的地理优势,设置关卡,搜查草篮子、草箩头。发现有偷庄稼的,就要游街示众。没有寨墙的小村庄,就不受这种限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尽管计划生育一年严比一年,但是人口增长的幅度仍是偏快。接踵而至的就是宅基地紧张。很多寨墙被平入寨壕沟,变为宅院。也有的寨墙,根据集镇发展规划的需要,变为又宽又平的大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古老的寨墙,就再也见不到了。

有的县城的城墙,为了保留古迹,有局部小段的修复,供人们参观游览。而寨墙就从来没有听说有修复的,就连颇有名气的瓦岗寨,也没有修复一段古寨墙。拥有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寨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这样消失于豫北大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