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卫平(1972年6月出生),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01年获武汉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4年,姜卫平在北欧火山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被聘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12月赴斯图加特大学任客座教授。
姜卫平长期致力于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及工程应用的研究,尤其在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曾多次赴美国、德国和冰岛开展研究工作。姜卫平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21年6月2日,他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00.08-2000.10,美国ALASKA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1.07-2005.09,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讲师,副教授。
2003.08-2004.08,冰岛大学北欧火山研究所博士后。
2005.08-2005.10,冰岛大学北欧火山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05.10-至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03-2007.12,斯图加特大学大地测量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8.01-2010.12,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每年3个月访问教授。
2016.01-2018.12,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每年1-2个月访问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提出了若干提高测高数据精度和扩展应用的新方法,研制了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
2)发展了现代测绘基准动态维持与统一方法,提出一种顾及非线性运动的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和基于CORS的移动坐标转换技术,并建立了海陆大地水准面统一的新模型;
3)完善了GPS精密数据处理理论,提出了更严密的数据处理质量控制、顾及地形影响的大气模型误差削弱等方法;
4)建立了一种利用GPS监测板块边界形变的新动态模型,给出了冰岛、南极洲板块和青藏高原更合理的地壳运动解释;
5)系统论证了重力卫星设计方案和有效载荷指标,建立了重力卫星参数与地球重力场反演精度间的统计模型。
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JGR、GJI、科学通报等刊物和IUGG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科研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论文内容涉及卫星测高、GPS数据处理、地球动力学、重力场恢复以及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研究领域,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973”计划等项目8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和一等奖8项。
成就荣誉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增选候选人名单.新浪新闻.2017-06-17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1-12-22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