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位于一六一团11连(塔斯特村)南侧,距“小白杨”哨所东北方向500米。
人文环境
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由于之前建设面积小,面貌陈旧,布局结构不合理,绿化面积少,建筑设计缺乏灵气,墓碑艺术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衬托烈士和兵团军垦人屯垦戍边、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加强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经兵团民政局、发改委批准,对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改扩建,把军垦烈士陵园建设成集纪念、教育、宣传、游览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军垦文化精品,使其成为一座有军垦文化积淀,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绿色、生态、安详、和谐的军垦烈士陵园。
孙龙珍,女,1940年12月26日出生在江苏省泰县。生前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牧业一队二班军垦战士。1959年支边进疆。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奉命随部赴裕民县执行“代耕、待牧、代管”任务。1969年6月10日,为捍卫祖国领土,在参加抵御前苏联红军入侵的战斗中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同年,161团党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1992年6月,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办班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军区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称号,并沿用至今。
1962年5月,奉党中央、中央军委、兵团党委的命令,近3000名军垦战士,冒着“伊塔事件”尚未散去的硝烟,从兵团工二师奔赴塔城地区裕民县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三代”任务。“高举旌旗奉献爱国心,征程边疆铸就兵团魂”,从此拉开了九师屯垦戍边的历史帷幕。
1969年6月10日,苏联红军侵入我国领土、武装挑衅,绑架牧工。年仅29岁的十二连孙龙珍为捍卫祖国的尊严,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守土的史歌。
孙龙珍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在多部省级、国家级的书刊、报纸、电视台上刊登、播出。同年,6月14日,兵团党委追认孙龙珍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孙龙珍“革命烈士”称号,9月15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作出《开展向孙龙珍同志学习》的决定。1970年,为纪念孙龙珍烈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党委组织创作歌剧《孙龙珍赞歌》在全师演出,其主题歌《我爱祖国我爱边疆》传唱至今。
1972年裕民县民政局在牧一队的南山坡上建立了“孙龙珍烈士纪念碑”。1983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英雄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1988年8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孙龙珍烈士纪念碑”重题碑文。
一个英雄、一座丰碑;一个英雄、一个为国戍边的传奇。
几十年戍边起起伏伏,几十年屯垦众志成城。九师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大力弘扬龙珍精神,在西陲莽莽国境线上种政治田、放政治牧,筑起了“一道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国土屏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军垦、牢记使命、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
陵园简史
为传承烈士遗志,弘扬龙珍精神,1999年至2004年,一六一团在兵、师、团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并重新撰写了碑文,基地周围打了水泥地坪和围栏。并在孙龙珍同志生前所在连队,新建了以学习、训练、教育为一体的“孙龙珍屯垦戍连陈列馆”,收集了实物、图片、文字材料近200余件(幅)。2004年,被兵团党委确定为兵团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民发(2009)36号文件,“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09年,国家民政部批复建设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项目,根据师发改发〔2009〕220号文件《关于下达一六一团孙龙珍烈士陵园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和师财建〔2009〕332号文件《关于下达2009年重点烈士纪念设施基建支出预算的通知》。烈士陵园是传承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爱国热情的重要平台,师团党委、各级民政部门对陵园建设十分重视,把陵园建设做为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来抓,委托新疆印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投资210多万元在原址扩建了,面积2367平方米的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修建了汉白玉栏杆、墓碑、军垦浮雕墙,以及陵园绿化、道路等附属设施,该项目2011年5月竣工验收。该陵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浮雕墙左侧雕刻着龙珍精神: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
浮雕右侧雕雕刻着祭孙龙珍烈士的内容:丰碑矗立苍穹,热血铸就英灵,昨日寸土不让,今朝遍地花红;兵团儿女堪歌,岁月书写功名,万里边防巩固,齐绘盛世美景。
墓碑正面雕刻内容:孙龙珍烈士之墓
墓碑背面雕刻内容:孙龙珍烈士简介
墓碑高1.69米(意为1969年),碑体厚0.3米;
墓碑基座:长2.9米(意为孙龙珍烈士逝世时年龄29岁),高0.4米,厚0.55米。
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发挥教育辐射功能
兵师党委把孙龙珍军垦烈士纪念设施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并引导、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孙龙珍烈士为榜样,时刻牢记“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扎实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兵团精神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为了积极开发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烈士陵园、烈士陈列馆等教育阵地作用,拓展教育方式,通过举办为成人宣誓、入队、入团、入党宣誓等系列活动。各级党政组织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到孙龙珍烈士陵园开展公祭活动,缅怀革命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承中华民族气节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据不完全统计:烈士陵园、烈士陈列馆运行以来,前往孙龙珍烈士陵园开展公祭活动,每年达100余场(次),,受教育的各级党员干部达8000人(次),社会各界人士达12000余人,到烈士陈列馆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战士达3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