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仪
刘凤仪 男,1932年8月生,山东省定陶区人。山东省定陶县棉麻公司农艺师。著有《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一书。系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简介
刘凤仪 男,1932年8月生,山东省定陶县人。山东省定陶县棉麻公司农艺师。有12项棉花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2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地区三等奖。培育出两个棉花新品种。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在棉花科研和技术推广中,有自己的独到建树,并形成了自己的高产优质省工高效栽培体系,已被北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先后在中央、省棉花学术研讨会和报刊发表论文70多篇,实用技术文章200多篇,有21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主要业绩
在棉花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中,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了认真试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83年8月,他已调游集,但试验田还在保宁,最后一次调查,正遇上下雨,他冒雨去保宁试验田调查,从而保证了所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全国的一致。他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和自选棉花攻关课题几十项,主持研究20多项,有12项科研成果,由国家级知名专家通过技术鉴定,其中两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获地区三等奖,并培育出两个棉花新品种。这些科研成果,为发展我国的棉花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在棉花高产攻关研究中,全国棉花界对稀植创高产,还是密植创高产?争论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连续两年进行密度对比试验。种植密度从每亩1200—2.3万棵,20多个密度。试验结果当时以每亩2000多棵产量最高。为找理论根据,又连续两年进行棉花单株生产潜力研究,共试验单株65棵,平均每棵结有效铃324.9个,其中一棵结桃449个最多,创全国记录。
《人民日报》、《农民报》等多家报刊刊登了新闻照片,为答谢读者要求,后选写了《关于单株培育多杆多桃棉的初步探讨》,发表在《山东农业科学》82年第一期上。这一科研成果,使棉花稀植创高产和棉花留叶枝简化栽培有了理论根据。随后进行的高产攻关研究,亩产皮棉141.1公斤,创当时全省棉花亩产最高纪录。发表了《探索高产规律科学植棉创高产》论文,推动了全县几十万亩棉花连年创高产。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针对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的产量低、用工多、效益差关键问题,在单项试验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大胆探索,进行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创立了自己的高产、省工、高效栽培模式,比常规植棉增产10.4%,管理用工节省2/3左右,亩增纯收益107.67元。总结试验研究结果,选写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棉花学术研讨会和报刊上发表,在全国棉花界有较大影响,被很多省推广。
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他进行的《改进栽培技术创棉花优质高产》、《棉花留叶枝去果枝控晚蕾优质高产结铃模式调节新技术》、《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麦套地膜棉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
他在棉花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中,有自己的独道见解和建树。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一切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他都先进行试验、示范,经过实践检验确实有效后,再进行推广,从不人云亦云、空头传播,唯恐技术有误,给群众带来损失。所以经他推广的新技术,从没有发生过失误。他在向专家教授学习中,很注意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976年去地区农科所,在试验田里发现一行棉花结桃特别多,是山棉所培育的99新品系,引种子几百粒试种,结果产量特别突出,比当时的岱字棉成倍增产。当年选单株,随后种三圃,严把质量关,边试验边高倍繁育。在该品系定名为鲁棉一号时,保宁公社已在他的指导下,种原种圃一万多亩,成为全省唯一大面积生产鲁棉一号原种的公社。引起省棉办,棉花所、山农大专家教授的高度重视,多次派专家组到保宁考查,给予高度评价。秋后有7个省百余县,前来求购鲁棉一号原种近百万公斤,并出口国外。不仅支援了全国棉花创高产,还为社、队增加收入几百万元。
1978年保宁公社党委派他去朱庄大队住点,当时该队的棉花产量每亩只有15公斤左右,队里分了口粮,没有现金分配。他去后吃住在村,抓点带面,同干部、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在住队期间,一天夜里刮风降雨,天明雨下个不停,队里几十床苗床被风吹破,如不及时抢盖,棉苗必受冻害,他顶风冒雨到棉田抢盖苗床,从早6点一直盖到10点,虽然全身衣服湿透,成了泥人,但却保住了棉苗免受冻害。社员见了,这个给送来衣服,那个给端来热饭。在他的带动下,全大队三年迈了三大步,到1980年全大队1400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80.2公斤,三年接近翻三番。其中第三队178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94.2公斤,人均现金分配450多元。成为全区棉花产量最高、对国家贡献最大的队。
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棉花由队统一安排,变为农户自主经营。他下乡指导棉花生产,改变技术传授方式,利用农民吃饭前后的空隙,召开技术传授会;地头地边召开现场会;晚上办技术夜校;到棉田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把植棉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这一年他到张庄指导棉花生产,把重点放在农户上,抓户带村,到1982年,他抓的带头户,棉花产量比80年翻一番,成为全县有名的高产户,被县政府授予“棉花高产模范户”,带动全村的棉花产量比80年提高近60%。
1989年他到游集乡郎集行政村蹲点,到1991年,850多亩麦套棉的产量,小麦亩产由250多公斤,提高到350多公斤;棉花亩产皮棉由75.5公斤,提高到113.9公斤,成为全省有名的麦棉两熟双高产村。被地区命名为“科技模范村”。
在棉花科学技术研究中,由于他的独道见解,坚持实事求是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棉花高产优质省工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新技术已被北京农业大学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他选写的《简化棉花栽培提高植棉效益》、《探索脱落规律研究防落措施》、《百公斤套栽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麦套地膜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棉花缺肥诊断与补救施肥技术》、《看苗诊断订措施 促控结合创高产》等论文,分别在《中国棉花》、《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后,全国有几十家报刊和丛书转载。他总结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先后在全国棉花学术研讨会和报刊,发表论文80多篇,实用技术文章300多篇,有26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著有《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书。省、地多次授予他“优秀科技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中共定陶县委、县政府首批命名他为“县科技拔尖人才”,县委第一书记的棉花顾问。县科协(91)4号文件发出《关于在全县科技人员中开展向刘凤仪同志学习的通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长篇通讯介绍他的先进事迹。《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中国专家大辞典》、《东方之子》、《当代学者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百年人物篇》、《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几十种辞书,都对其事迹有专题介绍。他虽然离休了,但对棉花科学技术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2001-2002年,他进行的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亩产小麦416公斤,皮棉129.2公斤,创当前麦棉两熟产量记录,选写的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棉花》和《山东棉业》上。2005年—2006年再次进行棉花高产攻关研究,亩产皮棉160.2公斤,再创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