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鳍鱼形态体长而宽,甚侧扁。背缘窄;腹缘有完整之棱鳞,腹鳍前16个,腹鳍后7个。头中大,侧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阿曼湾、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等皆产。中国台湾分布于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等。

简介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鲱形目 Clupeiformes

亚目:亚目 Clupeoidei

科:锯腹科 Pristigasteridae

属:后鳍鱼属 Opisthopterus

种:后鳍鱼 O. tardoore

二名法   Opisthopterus tardoore   (乔治·居维叶, 1829)

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阿曼湾、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等皆产。中国台湾分布于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等。

模式种产地:India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河口、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5 - 20米

最大体长:20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是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鳍鱼高速刺杀鱼群后

体长而宽,甚侧扁。背缘窄;腹缘有完整之棱鳞,腹鳍前16个,腹鳍后7个。头中大,侧扁。吻短钝,上翘,吻长明显短于眼径。口中大,向上倾斜;上颌骨末端圆形且不延长,仅可达瞳孔之下方;上颌骨末缘腹面另具下主上颌骨,骨上有齿;下颌的前端向上突出;两颌、腭骨及舌上具细齿;第一鳃弓下枝鳃耙数11。体被圆鳞,鳞中大,易脱落,无侧线;纵列鳞数40枚。背鳍起始于体中部,具21软条;臀鳍长,具36分枝之软条;腹鳍甚小,;尾鳍叉形。体背蓝褐色,体侧银白色;口缘黑色;鳃盖后上角具一暗色之斑驳。各鳍淡色,背、胸鳍上部及尾鳍后部具暗斑。

栖所生态

沿近海中上层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亦常可于河口区及内湾区发现。

渔业利用

主要渔法为焚寄网、底拖网及流刺网,数量较少,经济价值较低。体薄肉少,通常晒成鱼干出售,或制成鱼粉作为饲料之原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