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中喙鲸
格氏中喙鲸(Mesoplodon grayi),旧称:格氏喙鲸,又称哥瑞氏中喙鲸、下跃喙鲸、南方喙鲸,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喙鲸科动物。它们以群居性强和频繁搁浅而闻名,体型纤细,喙部长而尖,常在南纬30度以南的深水海域被观察到。
物种发现
格氏中喙鲸首次由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坎特伯雷博物馆馆长尤利乌斯·冯·哈斯特于1876年描述,并以英国动物学约翰·爱德华·格雷的名字命名。这种鲸目在毛利语中被称为hakurā或iheihe。
形态特征
它们的体长为5.5至6.0米(18.0至19.7英尺),体重约为1100公斤(2400磅),出生时体长约为2.4米(7英尺10英寸)。格氏中喙鲸的脑袋朝向喷气孔处隆起,然后朝下倾斜到喙部,喙部本身对于中喙鲸来说非常长而尖,嘴巴线条相对较直。据报道,雌雄两性口腔后部每排有17-22颗小牙齿,但尚未得到证实。雄性的口腔中间有两颗小三角形的牙齿。整体颜色上部为深色,下部为浅色,雌雄两性都有白色的喙。雌性在上部较浅,并且在生殖器附近有额外的白色斑纹。成年雄性通常带有线状疤痕,这可能是由于打斗造成的,而雄性和雌性都可能显示出cookiecutter鲨鱼咬伤造成的圆形疤痕。
生活习性
格氏中喙鲸非常社交化,有在大群中搁浅的倾向,有一次涉及到28只鲸目。其他搁浅事件涉及到五到八只动物。上颚的牙齿可能用于抓住猎物,但为什么只有这种鲸类有这些牙齿尚不清楚。它们在海面上的活动比其他喙鲸科更显眼,似乎更活跃,而且大群聚集在一起生活,曾观察到落单,成对或成小群的格氏中喙鲸。
分布范围
格氏中喙鲸通常生活在南半球30至45°之间,通常在2000米(6600英尺)的深度观察到。许多搁浅事件发生在新西兰附近,但也有发生在澳大利亚、南非、南美和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这种鲸目曾在马达加斯加海岸附近的群体中被发现,并在南极地区被发现。奇怪的是,一只标本搁浅在荷兰,这是一个不同的半球,距离所有其他搁浅地点有数千英里之遥。尽管没有人口估计,但它们被认为相当常见。
保护状况
格氏中喙鲸并没有被故意捕猎,也没有被纠缠在渔具中。它们被列入《关于西非和马加里尼亚小型鲸类和海牛保护的谅解备忘录》(西非水生哺乳动物谅解备忘录)和《太平洋岛屿地区鲸类及其栖息地保护谅解备忘录》(太平洋鲸类谅解备忘录)中。格氏中喙鲸据说是新西兰搁浅最常见的鲸目。2010年12月,在新西兰丰盛湾的Opape海滩上搁浅的两只鲸最初被认为是格氏中喙鲸,但后来发现它们是非常罕见的铲齿鲸。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