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秦岭,1959年7月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家 ,骨科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矫形外科与创伤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科技研究院(福田)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医学院骨关节肌肉研究实验室主任,骨骼健康及骨质评估中心主任。
秦岭长期致力于骨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化研究,深耕于骨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手段、病因病生理机制、防治策略方法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人物经历
1959年7月,秦岭出生。
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获得运动解剖学学士。
1985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获得运动解剖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科隆德国体育学院,毕业后获得骨科运动医学与康复理疗博士学位。
1992年,在瑞士国际骨折内固定研究所(AO)完成骨质疏松症博士后研究。
1993年,任职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创伤和重建外科学系。
1994年,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任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研究室主任,骨骼健康及骨质评估中心主任,医学院李嘉诚健康研究生骨科创新生物材料和药物研发中心主任。
2013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23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秦岭的研究领域为:1、创伤修复与骨疾病预防;2、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学及生物力学应用技术;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秦岭发展了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学及生物力学应用技术,并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病生理和疗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另发展和倡导开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运动、药物和物理治疗)措施,以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定量分析技术评定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太极拳运动治疗和中药药物治疗作为潜在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措施的功效,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合作研发了含中药活性小分子的骨科内植入物材料修复骨缺损。
截至2023年5月,秦岭已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s)》《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20余篇 ;截至2020年12月,作为主编、副主编撰写专著12部,参编著作16部。
截至2023年5月,秦岭已获得中国国内外专利授权36项。
截至2020年12月,秦岭已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
截至2020年12月,秦岭已组织策划了中国国内外会议10余次,并参与应邀专题演讲180余次。
截至2020年12月,秦岭已主持20余项国际、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大研发项目。
截至2023年5月,秦岭已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银奖(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日内瓦金奖(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等40余项。
人才培养
秦岭讲授的课程有“骨科生物力学”“骨科医学影像学和骨密度仪的应用”等。
据2023年7月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网站数据,秦岭已指导培养博士后10名, 博士生32名,硕士生15名,进修生80余名,指导学位论文答辩105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秦岭在基础科学和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评)
“秦岭是国际知名骨科专家,在国际和中国国内骨内科学及骨外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影响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评)
“秦岭在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了杰出学术成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