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潭学校旧址
位于扶沟县吕潭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爱国将领吉鸿昌创办,故又称吉鸿昌学校。原校舍整齐,设备齐全。1938年黄水泛滥后仅存房屋25间。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拨款维修。现有教学楼、宿舍、办公室保存较好,包括小学和初、高中部。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
吕潭学校旧址 VI-985
简介
吕潭学校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民国时期)重要史迹。
旧址
1992年吕潭乡成立由乡党政领导牵头的教育委员会.吕潭乡教育组更名为吕潭乡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吕潭教办室.历届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硬件建设.1992年投资150万元的鸿昌职高投入使用.1996年投资20万元建鸿昌初中大型餐厅.1998年筹资30万元建罗卜庙小学教学楼.1999年,乡政府投资70万元建鸿昌二中高标准实验楼,同年又筹资30万元建聂老小学教学楼。2000年投资30万元在尚村岗靳建的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同年筹资56万元的葛岗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2000年,关庄和路庄两小学合并,筹资30万元在新校址建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同年,筹资60万元的官地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同年,乡政府与宋红卫、何建成签订吕潭二中(又名鸿昌初中)承包协议书,吕潭二中由全民制学校改制为公立民助学校,承包期40年.
据乡教办室资料统计:吕潭乡共有一处职业高中,2处初中,27所小学,1个中心幼儿园,27班学前班,教师421人,225个教学班,9500名学生,青壮年接受乡成人学校技术培训率90%,青壮年非文盲率99.7%.
95年省“双基”验收,吕潭乡代表我县迎接了两个项目的验收,并顺利通过:2000年又顺利通过了省首批“双基”复验,为我县我乡争得了荣誉.奥威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法投资500万元在吕潭一中建4座教学楼,台胎李梭投资6万美元建成的齐村小学,都为吕潭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光彩.
历史沿革
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创办的。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将军出生在扶沟县吕潭,儿时备受贫困和阶级压迫之苦,从军后,他感觉一个民族缺乏文化便愚昧无知,注定会被列强欺辱,发展教育实为振兴中华的当务之急。1921年(民国十年),吉鸿昌升任营长后,与父亲吉筠亭共同筹资,利用镇上的龙王庙兴办了“吕北初级小学”。此时收入不高的吉鸿昌将节约下的钱供给学校日常开支。
1929年,时任宁夏省主席的吉鸿昌,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他投资在吕潭西北隅贾鲁河畔购地50亩,聘请北平市著名工程师冯欣农设计监工,兴建了包括新校舍、体育场、校园、校田在内的“私立中山学校”,该校于1931年夏竣工,免费收取附近学生。吉鸿昌将军每次返乡,学校是他必到之地,亲自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1931年,吉鸿昌将军结束父亲的葬礼后,在学校师生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们父子是大傻瓜,有钱不置庄田给子孙造福,却大把大把地将钱扔在学校里……我办学有两种想法,一是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使国家昌盛,不受帝国主义侵略;二是古往今来,当武将的很少有好下场,一旦跌倒,难免家灭满门,财产充公,与其叫别人充公不如自己充公,给国家、老百姓办些有益的事业。”直到1934年11月24日,将军就义当日在给冯欣农、马遐富等人的遗书中说:“……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富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有不明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请诸君证明已有其父兄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在艰苦的年代,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我国著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欣、天津市原副市长李中恒、原广东军区副司令员李子木、原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林等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解放后,这所学校先后易名为“吕潭完小”和“吕潭中学”。1987年,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吉鸿昌将军,校名直接改为“吉鸿昌学校”,并聘请将军的女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常委吉瑞芝女士为名誉校长。随着时光的推移,这所学校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仍然以她的风姿见证着将军的“国魂”风范。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吉鸿昌学校”旧址已经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她的附近相继建成了“吉鸿昌小学”、“吉鸿昌中学”和“吉鸿昌职高”三所现代化学校,而将军那以私化公的高尚品德和民族大义仍然时刻激励着这里的师生苦学奋进,报效祖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