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弹枪
弹枪常被人误读作“散弹枪”。霰弹枪的发展历史很长,最早出现的枪基本上都类似于霰弹枪:士兵向枪管内放入多颗铅制弹丸,射击后子弹会呈锥形从枪口向外射出。这种武器射程很近,远距离对人几乎没有威胁。过去猎人打猎时用的“鸟枪”,也是基于这种原理制作的。
现代霰弹枪的使用范围很广,军队、警察、银行警卫都离不了它,其原因就在于弹枪特有的优势:近距离火力凶猛、反应迅速,还具有面杀伤的能力,因而霞弹枪在夜战、遭遇战及伏击、反伏击等战斗中总能大显身手。弹枪的有效射程仅为数十米,也不易误伤,所以特别适用于近距离的丛林战、山区战、城市战,以及保护机场、海港等重要基地和特殊设施。霰弹枪还可以发射催泪弹、染色弹来驱散非法聚集的人群或抓捕犯罪嫌疑人。另外,奥运会飞碟射击比赛所使用的枪械,就是由霰弹枪改装而成的。
霰弹枪是一种在近距离上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按其外形分为单管、并列双管、上下排列双管型;按发射方式分为非自动、半自动步枪、全自动型;按用途分为军用、警用、民用(狩猎、运动)型。军用弹枪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特定战斗任务的有效武器,尤其是在丛林和城区作战中,弹枪既不会像步枪和冲锋枪那样危及友邻,也不会伤害无辜和对建筑物造成不必要破坏。
历史沿革
霰弹枪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发明的“竹管突火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霰弹枪雏形,自此后直到19世纪线膛枪出现以前数百年间研制生产、使用的枪械,基本上都是弹枪。
17世纪,近代火器问世后,霰弹枪就开始装备军队了。由于当时作战形式以近战、混战为主,所以霰弹枪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不过在19世纪,由于手枪、步枪、机关枪等现代武器的出现,霰弹枪逐渐被军队淘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堑壕战成为战斗的主要形式,壕沟外的天空被火力凶猛的重机枪覆盖,而壕沟内,步兵们却在使用比同时期手枪射速还要慢的手动步枪。军队需要一种可以手持着冲锋或防御阵地的枪械,同时又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射出多个弹头杀伤对面敌人,于是霰弹枪再次焕发青春。不过,随着冲锋枪、突击步枪的出现,霰弹枪又一次退出了正规战场的舞台。现在它主要活跃在特种作战、反恐防暴作战的舞台上。
在1880年代初期,温彻斯特要求约翰·勃朗宁为他们设计一支12号口径的连发霰弹枪,虽然勃朗宁主张采用泵动式原理,但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则认为该枪最好采用杠杆动作原理,因为在当时这是温彻斯特公司的招牌设计,温彻斯特几乎成了杠杆连发枪的别名。勃朗宁最后设计出来的枪是一支发射12口径霰弹、容弹量6发的杠杆连发霰弹枪。其实它的管状弹仓中只能装4发霰弹,加上弹膛中的1发和供弹机构中的1发,合共有6发容量,有些计划方法不算上弹膛中的1发,所以认为是5发。1890年代末期,无烟发射药出现并迅速普及,还在发射黑火药霰弹的1893型马上就落后了,由于无烟发射药的膛压比黑火药要大,需要加固原本的设计,同时也要对原有的一些设计缺陷进行改进,所以约翰·勃朗宁兄弟便为温彻斯特公司改进出发射无烟发射药霰弹的温彻斯特1897型霰弹枪。
1973年,史密斯-韦森公司将M916霰弹枪推向市场,并衍生了不同型号,除固定式枪管的“美国史密斯-韦森M916-A霰弹枪”之外,后来还生产了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美国史密斯-韦森M916-T霰弹枪。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现代军用霰弹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类似于突击步枪,全枪基本由滑膛枪枪管、自动机、击发机、弹仓、瞄准装置以及枪托、握把等组成。
动作原理
霰弹枪按装填方式多属于半自动步枪霰弹枪和自动霰弹枪,供弹方式有泵动弹仓式、转轮式、弹匣式三种。为了满足机动灵活性的要求,军用霰弹枪全枪长一般不应超过1.1米,全枪重量应小于4.5千克,有效射程60~150米。
弹药类型
弹丸
这类最为常见,弹丸是用铅、钢、铋、锡、锌等金属制成的小球。发射后,弹丸呈圆锥形散开,覆盖面大,杀伤力大,也有橡胶弹丸,能将人打晕而不致命。
镖弹
每颗钢钉的尾部都带有一个小小的稳定翼,可以保证飞镖的飞行稳定,提高杀伤力。
独弹
这种霰弹只发射一个弹头。弹头本身有膛线,所以用滑膛枪来发射,弹头也会自行旋转。由于表面粗糙,打中目标后会比普通弹头造成更大的创伤。
催泪弹
用来发射催泪气体和类似的化学物质,防暴时可以驱散人群。
穿甲弹
分类
根据枪机、装填和退弹的方式,霰弹枪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
开膛式
也称为撅把式,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霰弹枪。在枪膛和枪管相接的地方,有一个链式的开口,一手抓住枪托,一手抓住枪管,用力上下折一下就会“断”开,露出枪膛。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双枪管,有左右分布或上下分布两种,一次可以装入两发子弹,装完后可以发射两次。开膛式霰弹枪是最简单、最安全的一种,现在一般用在射击比赛中,比如飞碟项目。
泵动式
也称为唧筒式或滑动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霰弹枪。枪管下方装有一个称为“前护木”的滑动部件,来回移动护木,就可以快速地排出弹壳,并完成装填子弹的动作。射击过程就是“前护木后拉→前推→扣动扳机”的循环过程,与水泵抽水的原理类似。在枪筒下有个管状弹仓,可以装6~7发子弹,当用极快的速度滑动护木时可以进行连续射击。
自动装填式
在射击时,可以让霰弹枪像机关枪那样,每发射一枚弹药,下一枚就能自动装填好。虽然方便了不少,但设计有些复杂,故障率较高。
射击方式
军用霰弹枪除了具备自动、半自动步枪射击方式外,一般都具备泵动式(指半自动射击时,借助手拉动前护木来带动自动机完成抽壳、抛壳等自动动作,这种作用方式类似于气筒打气的过程)射击方式。之所以要具备泵动式结构,是由于滑膛枪的膛内压力较低,像催泪弹或橡皮头弹等防暴用弹药,由于发射药气体产生的不足而使武器不能正常使用,而利用泵动方式将可顺利击发。
典型产品
伯奈利M1霰弹枪
伯奈利M1超级90(M1Super90)系列霰弹枪是伯奈利公司在1980年代中期为军队和执法机构研制的,该枪采用惯性后坐原理实现自动装填,这是一种简单且可靠的自动原理,但缺点是不适合发射压力较低的弹药。
温彻斯特防卫者
温切斯特防卫者霰弹枪是美国速射武器公司研制的一把自卫用霰弹枪,在美国有着广泛使用率。
雷明顿M870霰弹枪
雷明顿M870霰弹枪最早分民用型与军警用两种。后又发展出多种型号且各种型号枪管长度不同,从356到508mm不等,弹匣容弹量为3到7发不等,但都是下方供弹,侧向抛壳。枪托既有固定式硬木枪托,也有折叠式聚酰胺枪托和金属枪托,一般采用机械瞄具,后期产品有的配用了光学瞄具。
SPAS-12多功能霰弹枪
一般来讲霰弹枪由于转型于猎枪,因此都使用手动上弹,虽然霰弹枪发射霰弹属于面型杀伤,但需要手动上弹,对于激烈战斗中会出现上弹缺口。
SPAS-12多功能霰弹枪,使用半自动装填或传统的泵动装填方式操作,在激烈战斗的时候使用半自动射击方式以保证火力,而在一些特殊时候,如破门,或发射特殊弹药时则手动装弹。
打击者霰弹枪
这是一只来自非洲的战斗型霰弹枪,于1980年设计。该枪与其他霰弹枪不同之处在于具有12发大容量弹槽。除了枪管和转轮以钢制造、弹槽以铝合金制造外,前握把和包括手枪握把在内的整个发射机构都由塑料制成,而顶部的折叠式枪托则是由金属板制成。
AA-12自动霰弹枪
1972年美国枪械设计师研制了一种12号口径的全自动霰弹枪。其火力和停止作用比普通步枪大得多,适合在像城市街道或丛林一样的近战环境,它能在伏击、房间清除和其他类似战斗情形下提供强大的近程火力。
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未来战场环境和作战对象复杂多变的需要,发展多用途战斗霰弹枪、提高其射程与威力,已成为霰弹枪的研究开发重点。采用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发多种弹药系列,如美国推出的钨合金集束杀伤箭形弹,高能爆炸弹、穿甲弹和催泪弹等也在发展之中:二是通过更换枪管,拆卸枪托等发射不同口径的弹药,美国的步/霰合一的武器,则是一个最新的发展动向。
采用现代突击步枪的结构设计:在霰弹枪的结构设计方面,当前的趋势是采用现代突击步枪的结构特点、主要是:在自动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导气式和枪管后坐式;在发射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快慢机实施单、连发射击采用盒式弹匣或转轮供弹方式加大容弹量;枪托型式有无托、直托或折叠枪托;大多数型号均装有机械瞄准具,有的还安装光学瞄准镜及提把等。
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防暴枪及其弹药的发展要求多样化,既可发射低杀伤防暴弹,又可发射远程混凝土破坏弹、动能弹和手榴弹,还可发射信号弹和照明弹等。总之,霰弹枪和防暴枪正朝着增大射程、改善精度与终点效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一种较理想的近战突击快速反应武器。
参考资料
世界反恐部队常用武器:霰弹枪篇.中国军网.2024-02-07
1887 型杠杆连发霰弹枪.1887 型.2024-02-06
→温彻斯特公司 1897 型泵动霰弹枪. 1897 型泵动霰弹枪.2024-02-06
来自 李大光主编. 机枪[M]. 2020.读秀.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