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墓
新都马超墓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市新都区(2002年1月1日,新都县撤县设区,属成都市管辖)城南三里处桂林乡马超村。曾为县文物保护点。新都马超墓在各个时期遭到不同严重的破坏,现已毁。在原马超墓上则盖起了高楼大厦,马超墓所处的路被命名为“马超路”,原来的遗址上的小区被命名为“马超小区”,区里有个幼儿园(前身是马超小学),正是原来的马超墓遗址。
历史沿革
明代四川按察使杨赡、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为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乃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陈铭在马超墓四周立界石,严禁在界内樵采、耕种、侵葬。
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张奉书又重新丈量墓地,共三亩一分七百四毫。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招佃看守,春秋祭扫,并在道旁重立“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标志碑,以壮观瞻。清代保护马超墓最著者,当推四川提督马维祺。他曾在法越之战和川边平叛中屡立军功。
宣统元年(1909),马维祺到川北巡视军务,见马超墓园倾圯、碑字漫灭,感触神伤,乃慷慨捐资,在墓前重修了献殿三间,亲自书写“英风常振”匾额,撰书《马公墓志》刻石以存,使马超墓再具规模。解放后,这里办起马超村小学。文革期间,马超墓遭到彻底破坏,墓石全被取空,仅存墓后环状土丘及碑刻两通。
1985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将马超墓列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立碑保护。
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将两块碑石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一碑高194厘米,宽88厘米,楷书,共10行,行24字,载马超事略,字大多漫患,撰书者失考。另一碑为马维祺撰书《汉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嫠乡侯谥威侯马公墓志》,高170厘米,宽88厘米,颜体,共31行,行13字。现以将马超墓墓碑在成都新都区桂湖公园的碑林里面。
过去景观
马超墓坐北向南,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12米,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马超墓早年即被盗掘。四川新都新都是古代从成都市所经的第一个驿站,地当要冲,被誉为成都的“北门钥匙”。城南二里处是名将马超墓。此墓宏大,座北朝南,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12米,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明代四川按察使杨赡,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因墓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复睹,为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乃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马维祺对马超墓如此重视,不仅因为他们都姓马,都与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都是历史上四川统兵的骁将,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马维祺所说,是为了“崇先贤而励后来也”。民国时期,曾在成都武侯祠写下“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名联的尤俊,曾在新都留下“将莫遇马威侯”的联语(马超死后追谥曰“威侯”),抒发了对马超墓被盗掘的感伤之情。
相关诗词
①勇媲关张,威宣北魏;功昭蜀汉,绩著西凉。-万自律。
②荷花香罢桂摇秋,好风月,尽勾留。酒不招李翰林,诗不和杜工部,睹一龛肖像,我激起谏诤精诚。蛮烟瘴雨砺贞操,况贬潮韩愈,转成化蜀文翁;系忠义于平湖,数百载仰言表行坊,何须问浩浩洞庭、澄澄西子;衣带缓时人欲倦,臭皮囊,勤摆脱。官莫寻谢知县,将莫遇马威侯,叹满地疮痍,谁有个痌瘝怀抱,落日浮云装幻境,恐哭汉贾生,犹似投江屈老;拜宝光而绕塔,十三层皆禅门觉路,再休管年年芳草、夜夜啼鹃。-民国时尤俊。
轶事典故
据《四库全书》子部收录明中期著名笔记小说《耳谈》记载:
明朝四川新都县人杨廷仪,是宰辅杨廷和的三弟,为官参议。父亲去世后,杨廷仪为他买卜墓地,挖土后,发现有块高大的墓碑写着:“汉左将军马超之墓”。杨廷仪认为这块风水宝地有了验证,于是就在那里安葬了父亲。
不久,杨廷仪朦胧中梦见一人,锦袍玉带,对他说:“我是汉将军,不要侵占我的墓地。”杨廷仪醒后,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又梦见马超戎装弯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左眼,接着又一箭,射中了他的右眼。杨廷仪两眼先后失明,然而,他认定卜葬之地是风水宝地,因而毫不妥协,意志更坚决了。
后来,又梦见马超瞋目大怒说:“我定能给你带来灾祸。”不久之后,杨家有几个人,和几个商人结伴,因垂涎商人的钱财而把他们全部杀死。事情败露后,被判凌迟重罪,杨廷仪因此而被连坐,处以弃市。
麻城端简公刘采,当时任四川参政,亲眼所见。他的家人宝昌县令刘守福说:“地因马超而贵,而不是马超因地而贵。开始马超家中二百余口人,都被曹操所杀,只有马超的儿子马秋侥幸逃脱,前去依附张鲁,后来马秋又被张鲁所杀。《蜀志》不说马超的后人,那么马家的灭绝就可想而知了。杨廷仪甘愿杀身取祸,而为子孙谋求不确定的风水,可以说谋划的过度了。”。
参考资料
三国时期流行狡兔三窟,除了曹操,马超也有三个墓.百家号.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