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羽号防护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的一艘防护巡洋舰,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设计并建造。该舰是日本海军中第一艘搭载日本国产水管锅炉的军舰,火力和防护相对薄弱,而强调速度,定位上更接近于通报舰。音羽号得名于山城国(今京都府内)洛东清水寺以南的音羽瀑布。该舰在日俄战争期间建成,参加了对马海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天气原因触礁沉没。
发展沿革
建造缘由
1895年12月,时任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向议会提交了第一期海军扩张计划,其中三等巡洋舰仅计划建造一艘。到了1901年(明治34年),海军考虑到护航的需求,希望将新建三等巡洋舰扩充至三艘(即日后的新高、对马及本舰音羽)。由于经费不足,海军计划将原定建造的3艘鱼雷炮舰裁减两艘,节省下来的预算改用作建造第三艘三等巡洋舰(即本舰)以及一艘浅水重炮舰(即南昌号护卫舰(英语:Japanese gunboat Uji (1903)))。这一要求得到了大藏大臣的同意。
1902年(明治35年)4月所批复的本舰舰体及轮机费用为132万余日元,实际花费为139万余日元。有关方面虽然对舰体部位进行了一定的削减,但因为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此外本舰所采用的国产锅炉造价较进口尼克劳斯式锅炉要高,实际费用依旧较预算超出了一些。
建造列表
本级舰只有一艘,即音羽号。
时间表
制造厂 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
下订 1897年度
动工 1903年1月6日
下水 1903年11月2日
结局 1917年8月1日触礁状态下沉没
除籍 1917年12月1日
技术特点
其最大的特点是日本海军中第一艘搭载了日本国产水管锅炉的军舰。本舰火力和防护相对薄弱,而比较强调速度,定位上比起防护巡洋舰更接近于通报舰。
本舰原本是打算作为新高级防护巡洋舰的3号舰,但因为预算的缘故,在吨位上缩小了十分之一,同时火力和防护比起新高级也更为弱化,节省下来的吨位用以增加轮机等部位。结构方面,本舰与新高级基本相同。动力方面,本舰是日本第一艘搭载了国产舰本式イ号(又译“伊号”)锅炉的军舰,可以提供227 psi(1.57 MPa)的蒸汽压力(作为对比,新高级所采用的尼克劳斯式锅炉为213 psi(1.47 MPa))。本舰所使用的垂直三段膨胀式蒸汽引擎也与新高级基本相同,只是出力稍微大一些。设计者本来打算利用航速优势来弥补火力和装甲的不足,但本舰实际建成时最高速度只能达到21节(39千米每小时),仅比新高级快了一点点。
本舰主炮为两门40倍径单装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副武器则是6门40倍径单装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轻型武器包括4门76毫米QF6磅炮,以及两门小口径机关炮。由于当时的一种思潮认为,舰艇上毫无防护的鱼雷发射管对于军舰自身有着巨大的危险,还不如不装。因此本舰与新高级一样,完全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管。
本舰采用了哈维渗碳装甲,防护能力与高砂相当。装甲甲板水平部分厚50毫米,倾斜部分为75毫米。主炮炮盾装甲为37毫米。司令塔装甲厚100毫米。
本舰未装备鱼雷发射管,主要是考虑到该级巡洋舰装甲面积过少,若是鱼雷被击中引爆会引发严重后果。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日俄战争战云密布期间动工建造的音羽号,施工进度快马加鞭,动工同年的11月2日下水,1904年9月6日竣工,仅耗时一年零八个月。竣工一周后立即自佐世保市出港,编入第一舰队第二战队。在日本海海战中因被击中负伤。
日俄战争后音羽号转任中国大陆沿岸警戒以及水雷战队旗舰兼鱼雷快艇母舰任务。
最初其列为三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改为二等巡洋舰,1917年7月25日,其由横须贺出港向西航行途中,在三重县大王崎附近撞击暗礁,8月1日船体断为两截,后半部沉没。同年12月1日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