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丝灯是一种由玛瑙、紫石英等主要原料煮浆抽丝制成的灯具。其外观类似于细密如发丝的玻璃片,通过框架组合形成的小型方形灯。
历史沿革
料丝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的记载,料丝灯最初产于滇南地区,其中以金齿卫(现云南省保山市)的产品最为出色。制作过程包括将玛瑙、紫石英等药材研磨成粉末,煮熟至类似面粉的状态,然后使用北方的天花菜作为凝固剂使其凝结,之后将其抽丝并编织成绢状。在明朝弘治年间,江苏丹阳的人们将这一工艺带到了丹阳,并进行了改良,使得料丝灯一度非常流行。明人姜绍书对料丝灯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陈慧则创作了《咏料丝灯》这首诗歌来赞美它。
误解与澄清
大约六十年前,在北京厂甸和天津宫南北大街等地,人们会售卖一种被称为“米家灯”的物品。实际上,“米家灯”是指绘制有京郊勺园风景的料丝灯,而非所有料丝灯都称为“米家灯”。勺园是北京大学前身的一部分,曾是明万历进士米万钟的私人园林。因此,“米家灯”指的是绘画而不是灯本身。此外,有些早期的记录推测“料丝”可能意味着纵横交错的布片,但这可能是错误的理解,因为料丝在冷却成型后极为脆弱,无法承受弯曲。
形态特征
传统的京津地区的料丝灯,其灯片通常是纵向紧密排列,压制而成的玻璃片状,尺寸大致相当于手掌大小,尚未发现大型的料丝灯。然而,在民国以后,料丝灯的设计有所改变,不再采用彩绘的方式装饰,而是更多地在灯壁上粘贴剪下的胶印画片,这些画片通常包含人物和花卉图案。由于价格实惠且美观,这类料丝灯深受当时儿童的喜爱。
参考资料
料丝灯 .cidian.yw11.2024-11-07
.永昌三宝之一料丝灯(永昌瑰宝) .docin.2024-11-07
料丝灯 .cd.diyifanwen.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