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
李宝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他是晚清时期的作家、报人、小说家。李伯元曾先后创办多部作品。他的作品以嬉笑怒骂之笔,描绘了清朝末年的官场和社会腐朽现象,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量颇广。李伯元被认为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仿效者众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891年中乡试第一秀才。
写作经历
光绪十八年(1892年),念仔从山东省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内忧外患刺痛了李伯元的心,又因受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他放弃了对科举的追求,于1896年到上海市创办《指南报》。
1896年,他又创办《游戏报》,每期4页,约5000字,文字、广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
1901年创办《世界繁华报》,该报为日报,辟有讽林、艺事志、野史、时事嘻谈、小说、论著、谭丛等栏目,也以暴露、嘲讽官场腐败现象为主。当时,他住在劳合路(今六合路),那里妓院丛集,他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在此环境下,他开始撰写《官场现形记》。
此外,还发起创办“海上文社”等文艺团体,并出版社刊《海上文社日报》。
1903年,他应商务印书馆之聘,担任《绣像小说》主编,该刊经常刊载吴趼人等人的作品,曾连载了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也连载李伯元自己的创作,如《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中国现在记》《醒世缘弹词》等十余篇小说与弹词。
个人生活
积劳成疾,年才四十,殁于上海市。
个人作品
创作特点
李伯元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李伯元的作品以尖锐的讽刺和批判著称,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无中心人物的艺术结构
《官场现形记》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而是由几十个独立的故事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小说能够全面而细致地描绘官场的各种现象和人物。
无差别的描写手法
李伯元对故事里的种种人物,都持一种无差别的描写态度,白描式地写出他们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没有明确的道德批判或同情,评判由读者自己做出。
题材涉及面空前广泛
《官场现形记》写了30多个官场故事,涉及11个省市,大小官吏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下至佐杂、小吏,就官场题材而言,比之历代文学写官场面之广、层次之多,确属空前。
独特的语言风格
李伯元的作品在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嬉笑怒骂、幽默讽刺的语言诙谐而直接地撕破官僚的虚伪面具,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鲁迅认为他“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
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小说多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只是改易了姓名而已,甚至“慈禧索问是书,按名调查”。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后世纪念
李伯元故居位于常州市青果巷西段南侧,坐南朝北,南枕胜利巷,北临青果巷。原占地2.6亩,原有房屋64间,均为硬山造砖木结构,是其伯父李念仔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从山东省返乡时购置。李伯元与母亲、妹妹在此居住了五年。当时房屋可分为三路,西首为李伯元全家居住处,现今存屋二进,各五间,进深六檩。后进为明式建筑,厅后存明代两扇木隔窗与一口古井。1937年1月,武进区地籍原图仍标由李伯元后人居住。现房屋产权依然归李姓后人所有。1987年12月,李伯元故居被常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官场现形记.微信读书.2024-06-27
许子东:李伯元《官场现形记》解读.名作欣赏.2024-06-27
李伯元:一支如椽笔,画尽中国清代官场百态.搜狐网.2024-06-27
一纸撕破旧官场 繁华落尽留馀堂-李伯元故居.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