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县城及城北一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周时期的遗址,于1978年春被发现。
番国故城遗址分内外两城,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城池遗址。在古城址内外曾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和楚国金币“郢爱”等文物。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78年春,该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东南1.5公里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出土的一套编钟(九枚)上铸有“番子臣周”铭文。史料记载,番是楚国灭蓼后扶持的小国,番国的首都为楚邑,楚邑指的就是该城城址。
1980年至1983年,在番国故城遗址东南角的白狮子地发掘了1——3号春秋战国墓和蝙蝠山1—7号战国墓。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番国故城遗址未在保护范围内竖立界桩,附属物建筑墙体损坏严重,产生巨大裂缝,随时有倾倒、坍塌的危险。同时,遗址保护范围内还存在建坟、取土、开荒种植等行为。为此,固始县文广旅局成立了专项整改小组,与办案人员对接,商讨方案,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申请专项治理维修经费,加紧对遗址进行修缮,遗址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遗址规模
番国故城遗址系东周时期土城墙遗址。番国故城遗址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内的东、北两方,两城的城墙大部分尚存,有些地段还相当完整。外城周长13.5公里,内城东、北城两方墙是利用外城的东、北方城墙,只有西、南二方城墙另行修筑,内城周长6.5公里。两城城墙底宽45—25米,高8—4米,顶宽17—13米不等。城墙系夯土结构,由黄粘土夯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构筑牢固。外城的护城河大部分完整。番国故城其后为楚之寝丘,西汉的县,东汉的固始,一直为县治,其地点未变,延续至今固始县城中心仍处在古城范围内。
文物遗存
在番国故城遗址内外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包括四枚楚国“郢爰”金币和一套编钟。编钟上铸有“番子臣周”铭文,为番国器物。这些文物为研究楚国在江淮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
历史意义
番国故城遗址的发现和保护对于研究东周时期淮河小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和防御工事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番国故城遗址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
史志记载
该地是潘姓起源地。明嘉靖《固始县志》卷二载:“固始县古番国”,“固始江淮名邑,往轨实繁,爱稽恭址,志士兴嗟”,“潘乡,叔敖碑云:封叔敖之子于潘乡,即固始也”。《史记·吴太伯世家》载:“阖闾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潘,楚恐而去郢徙都”。
参考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番国故城修缮一新.信阳日报官方网站.2024-08-17
河南固始番国故城遗址现状堪忧 满地垃圾(图).中国文化报.2024-08-17
番国故城遗址. 县政府办公室 .2024-08-17
淮水之南,觅见竹林薄雾间第一缕晨光 惊艳这座小城不为人知的美.搜狐网.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