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相关文件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意见》指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意见》提出,要以解决城乡特困人员突出困难、满足其基本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在全国建立起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坚持托底供养、属地管理、城乡统筹、适度保障、社会参与等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意见》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制度内容。在对象范围方面,重申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关于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规定。在办理程序方面,从申请、审核、审批、终止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细化和规范。在救助供养内容方面,从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给予照料服务、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在救助供养标准方面,提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应当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照料护理标准应当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体现差异性。在救助供养形式方面,鼓励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在家分散供养。对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同时,《意见》明确,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法人登记,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强化托底保障能力,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救助供养服务。

为确保制度有效实施,《意见》在组织领导、制度衔接、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社会参与、政策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特别是在制度衔接方面,要求统筹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在资金保障方面,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政府设立的供养服务机构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在社会参与方面,明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

统计数据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城乡特困人员591.4万人,其中,农村五保对象517.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6%,城市“三无”人员73.9万人,占城镇人口的0.16%。

截至2019年3月底,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78.2万人,其中农村特困人员449.6万人,城市特困人员28.6万人,支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86.1亿元。

2021年5月,民政部重新修订了《特困人员认定办法》,适当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77.6万人,其中农村446.5万人,城市31.1万人;支出救助供养资金454.6亿元,同比增长19.3%。

政策

2020年4月24日,民政部召开2020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新闻发言人贾维周介绍,各地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根据困难程度每户发放1000-10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金

湖北省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城市人员不低于500元、农村人员不低于300元标准,给予生活物资救助。

2022年7月1日起,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33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420元,增加90元。

参考资料

截至今年3月底 中国共有特困人员478.2万人.中新网.2019-07-31

民政部印发重要通知!事关这470余万人生计,“特困人员”认定标准放宽了_供养.搜狐.2021-05-08

确诊新冠肺炎的困难群众可获一千到一万元不等的救助金.新京报网.2020-04-24

7月1日起,上海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澎湃新闻.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