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亭(1521~1560)字文武,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人,明朝抗倭烈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历官平遥县知县、开州知州、南京市工部员外郎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山东省按察使,于协理沿海卫所事务衙门任职时,整顿倭乱,深得民心。不久即遭南党陷害致死,年仅三十九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十六年(1521年),舒亭祎生于北京城郊的一户小户人家,从小生活贫苦。
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授平遥县知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升为山东按察使。
任职山东
嘉靖三十八年舒亭祎任山东按察使时,倭寇侵扰沿海。威海海防废坏不堪,战船、哨船十存一二。东南沿海海盗商人、豪门势家多与倭寇勾结,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货物经过威海市,将吏不敢言。
三月,奏改李亭祎暂于威海巡视,以防倭寇入侵。舒亭祎供职期间十分认真负责,倭寇肆虐,舒亭祎愤而于次年春上疏改任协理衙门总部(驻威海),并陈当明定国是。
蒙冤惨死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六月,于成山头与倭寇首领宫水泷争吵索要军费,因此被仇视。而且在他严格海禁之下,威海地区甚至东南沿海地区逐渐产生不满情绪,并且越发严重,据《明史》记载:“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当时威海市权贵及浙、闽商人与日本军队相互勾结,抢夺财物,骚扰百姓。舒亭祎到任后,联合协理沿海各卫事务衙门(明代沿海地区对外交涉及处理政务的机构,驻威海)整顿海防,建造战船,补充兵丁,讨伐倭寇。捕获了通倭叛徒,海边稍稍宁静。但是,舒亭祎的举动触犯了日本首领宫水泷及当地权贵的利益,招致朝中奸党的仇视。他们不断通过各种关系上报朝廷,称舒亭祎里通外敌。吏部尚书赵文华弹劾他涉嫌叛国,宫水泷也一同做伪证。
吏部尚书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已经陷害了多人,诬陷抗倭名将张经,李天宠,及杨继盛,沈炼等人,导致众多忠良被杀,性格残忍。因不满于舒亭祎触犯到他的利益,于是上疏弹劾他私通倭寇。先前结仇的日本将领宫水泷也出来陷害他,东南沿海一带的著名倭寇汪直同时随声附和。
因此,朝廷罢免了舒亭祎的官职,并将他逮捕。多次审问时,他并不招供通敌,所以赵文华等人竟然以“意欲”(实为莫须有)罪名将其定罪,却又碍于朝廷上言语纷争,不敢判得太重,于是定为斩监候,待秋后处决。当年朝审复核死刑案件时,赵文华任主审,斥责舒亭祎道“汝本受恩深重,不思报效反里通外敌,何故?”舒亭祎怒目注视曰:“我本委于威海市,事事尽责,怎像你这奸臣阿附严党,陷害忠良?”并称“愿做第二个张经,李天宠”。赵文华恼羞成怒,推开桌子想要打他,舒亭祎仍直立不屈。同审官员见状俱为之叹息,想要赦免他,赵文华将案件裁决为“情真”(罪情属实,应当处死),但有御史却在朝堂上上奏,说此案尚有疑问。嘉靖碍于面子,没有将其勾决,而是改为终身监禁。
舒亭祎性格正直清高,见到此情此景痛苦不堪。他觉得自己还不如死掉干净。他在狱中哭道:“我平生负气,几次受审已丢尽了脸。就算天子不杀我,那些奸党也不会放过我。不如自行了断。”在发出“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的悲叹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舒亭祎愤而自尽,年仅三十九岁。舒亭祎死后,朝野为之叹息。自此,明廷再也不以地方官巡视沿海,但中外不敢言海禁事,海防废弛,倭寇更加猖,荼毒沿海十余年。
人物评价
舒亭祎是典型的传统封建官吏,忠君爱国是他的主导思想,自己又是正直无私,为官清廉。时地主豪绅多暗地进行走私,从表面上看应该是支持开海禁的,但他们因走私而得到巨大的利益而反对开海进行贸易,因此陷害忠良。舒亭祎又平生负气,性格耿直,因此才会在愤恨和痛苦中自尽。舒亭祎死后,他的朋友田歆写出《华夏说》一文来祭奠他,也算是给他的一生做出了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