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在背风斜坡的雪不像山脚下的雪那样堆积紧实,这叫粉雪崩。

名词解释

在斜坡背后会形成缝隙缺口。它给人的感觉是很硬实和安全,但最细微的干扰或者像一声步枪响的动静,就能使雪片发生崩落。

相关条目

地理学名词

相关词条

雪崩

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形成过程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

雪崩的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

通过区

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堆积区

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

急救措施

不论发生哪一种情况,必须马上远离雪崩的路线。

判断当时形势。出于本能,会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时速达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险,可能给冰雪埋住。

向旁边跑较为安全,这样,可以避开雪崩,或者能跑到较高的地方。

抛弃身上所有笨重,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带着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动起来会显得更加困难。

切勿用滑雪的办法逃生。不过,如处于雪崩路线的边缘,则可疾驶逃出险境。

如雪崩面积很大,离得很近时,已无法摆脱,可就近找一掩体,如岩石等躲在其后;在无任何物可依时,身体前倾,,双手捂脸以免冰雪涌入咽喉和肺引发窒息,也便于雪崩停后手部的活动。

抓紧山坡旁任何稳固的东西,如矗立的岩石之类。即使有一阵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终究会泻完,那时便可脱险了。

如果被雪崩冲下山坡,要尽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爬行姿势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动,休息时尽可能在身边造一个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试着到达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弃的工具箱--它将在你被挖出时妨碍你抽身。节省力气,当听到有人来时大声呼叫。同时以俯泳,仰泳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边缘。

被雪掩埋时,冷静下来,让口水流出从而判断上下方,然后奋力向上挖掘。逆流而上时,也许要用双手挡住石头和冰块,但一定要设法爬上雪堆表面。

如果不能从雪堆中爬出,要减少活动,放慢呼吸,节省体能。据奥地利英斯布鲁克大学最新研究报告,75%的人在雪埋后35分钟死亡,被埋130分钟后获救成功的只有3%。所以要尽可能自救,冲出雪层。

雪崩之后人被埋在雪下,几乎与外界隔绝,随着时间的延长,人越发寒冷,当人体的核心温度(内脏器官的温度,而非体表温度)下降到32度以下时,人的该部分器官就会停止工作,人体会首先保证心脏的工作,所以最先下降的是四肢的温度,所以被埋在雪下会感觉四肢麻木,之后其他器官开始降温,如果外界依旧寒冷,最终就会导致心脏停止工作。当超过十五分钟后,寒冷就会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