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是元代王履编撰的中医典籍,一卷,内容主要涉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著的心得,以及对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杲学说的探讨等。

成书背景

王履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医理为指归,对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王冰等20余家的学术观点加以评述和阐发,著成《医经溯洄集》。

流传版本

《医经溯洄集》首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后虽有多种版本刊行,但现存的主要版本多见于丛书中,如《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

作者简介

王履(约1332~1391),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昆山市(今江苏昆山)人。《明史·王履传》载,王履“学医于金华朱彦修,尽得其传”,因而成为朱氏得意弟子之一。据《苏州府志》载,明初王履曾一度为秦王府良医正。其著述有《医经溯洄集》《伤寒立法考》《医史补传》《百病钩玄》等,但流传至今者仅《医经溯洄集》二十一篇,内容包括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的阐发以及对古代20余位名医的某些述评。王履在吸取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其个人心得,对伤寒温病加以比较和区别,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认为温病是感天地恶毒之气所致。他突破前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强调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治”。对伤寒温病的治疗,他主张伤寒可法张仲景,温病首清里热。此外,他提出了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区别。王履除具有较高医学造诣外,还擅长诗文绘画,《明史》称“履工诗文,兼善绘事。尝游华山绝顶,作图四十幅,记四篇,诗一百五十首,为时所称。”

内容简介

(一)对“亢害承制”的阐发

王履结合到人体,从生理、病理着手,论述得更加精辟切实。他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人体存在一个“亢而自制”的机制;从病理言,若无亢,或“亢而不能自制”,均是发生疾病之机制。若有这种情况发生,需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助之,制其亢,除其害,以恢复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除疾之目的。

(二)对四气发病的分析

王履提出,应当从现有的病情来推论其致病之因,而不是由病因来推论病情。这体现了他的审证求因之观点。他结合临床实践,对《黄帝内经》四伤之说作了平易通达的解说,可谓是解经之中别开生面者。

(三)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

王履以阴阳之盛,言寒热病邪,以阴阳之虚,言表里之精气,不仅于理通达,而且切合临床。他指出:“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认为火乃木之子,子火能助母木而致肝气亢实,此即“子能令母实”之义。如治以补水泻火,使水胜火,子火势退而不助母木,则木气自衰;而水为木之母,此为“母能令子虚”之义。所谓虚,是指抑制其太过而使其衰也,运用补水泻火之法,使火退则金不受火克而制木,土又不受木克而能生金。虽不补金,而金自受益,所谓“不治之治”。

(四)论伤寒、温暑治各不同

王履持反对态度,认为伤寒、温暑之治不同。他指出,伤寒、温病和暑病各“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当,始可以言治矣。”他根据温暑的病理特点,提出治疗方针:“夫温病、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胜于左手者,诚由怫热在内故也……凡温病、热病,若无外感,表证虽间见,而里证为多,故少有不渴者。斯时也,法当治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证自解者”。

(五)首创真中、类中说

王履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此论不仅首创了真中、类中之说,而且,也把不同学说融会贯通于一说,使中风理论渐趋完善,这对明清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影响评价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本书“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辞。而《内伤余义》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