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谦(1862-1938),祖籍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先下恭都黄茅斜村人(今香洲区前山镇梅溪村),他自己出生于澳门镜湖。其少年时代即来沪谋生,由于勤奋,加上天分,帮他打开命运之门。他是英国在华五大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的买办。
人物事迹
创办中国公立医院,消灭鼠疫
1910年10月,上海虹口出现鼠疫。租界当局的防疫人员在虹口区进行检疫时行为粗鲁无礼,这激怒了当地华人,他们遭到愤怒的华人围殴。为平息这场风波,上海市商界与租界当局进行了多次协商。租界坚持要把染疫病人送到租界医院强制隔离,而虹口的中国市民坚决不同意。陈炳谦向租界当局郑重提出由中国人自己设立一座传染病医院的建议,将染疫病人送到该医院隔离,由中国医院自行聘请医生进行医疗,租界给予适当指导。陈炳谦的设想说服了上海商界,并且得到好友粤商张子标的支持。张子标同意将位于闸北区的住宅补萝居花园让出。四天后,由补萝居改建的中国公立医院正式成立。陈炳谦先后捐款3万元,在他在世的时候又多次向中国公立医院捐款,用作常年经费。
维稳上海金融,抵制停兑令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称帝,还下令中国、交通两家银行停止兑换钞票,止付存款。决定见报的次日,存户纷纷涌向中国银行取款,银行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陈炳谦以“中国银行是沪上华资银行的中坚力量,该行动摇的话,上海市的金融势必不稳”为由,联络十多名上海最具实力的实业家、银行家,把各人的存款转入上海分行,以此表示支持。汇丰银行银行等沪上多家外国银行一致表示支持该行,汇丰还与该行签订了巨额借款协定。挤兑潮在各方的斡旋下终于得以平息。数年之后,中、交两行决定提取一笔资金购置位于上海华山路上的一块土地,用来奖励在抵制停兑令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受奖者名单上就有陈炳谦。按照双方的协议,受奖者可以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住宅,这便是上海市著名的“范园”的由来。帮助中国交建两行抵制停兑令,让陈炳谦成为上海商界的知名人物,他也是1920-1930年代旅沪广帮商人的代表。
再建同乡医院,特设产科
陈炳谦担任上海广肇公所董事多年,发起创建了粤侨商业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他对于旅沪广东省同乡的慈善救助竭尽全力。1919年粤侨商业联合会成立,陈炳谦首先提出要建造一家规模更大、设施更全的同乡医院。经过四年的筹备建设,同乡医院于1923年建成。陈炳谦、简照南、赵灼臣等旅沪广东富商总共为这家医院捐赠了20余万巨资,陈炳谦个人捐资3万元。这是他在建立中国公立医院之后所建立的第二座颇具规模的公益医院。同乡医院位于广东商民聚集的闸北天通庵路,占地20余亩,有100多间房间,设立了多种专科,分属中西医部。还特别设立了产科学,以解决区内孕妇生育的困难。粤商医院不仅为同乡服务,也对非粤籍市民开放。由于设施良好、医务力量强大,该院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闸北区地区看病难的问题。
拯救广州四乡米荒
1919年年初,广州四乡遭遇了百年都未曾有过的严重米荒。陈炳谦立刻召集粤侨商业联合会开会,决定筹集资金组织大规模的粮食平调。他的想法得到了南洋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的全力支持。双方约定,分别在沪粤两地组织粮食平调工作。简照南和买办陈廉伯发起成立了广东粮食救济会,沪粤两地总计筹集资金百万元。为了能及时运出粮食,陈炳谦又亲自前往轮船招商局租定“图南号”,之后又雇了三北公司的惠顺、太古公司的“杭州号”,陆续开往芜湖市装载大米运往广东省。在这次大规模的粮食平调行动中,上海粤侨商业联合会先后采办了数十万担大米,分14批运往广州市,最终解除了这次百年未遇的米荒,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人物生平
陈炳谦,1862年出生于澳门镜湖,香山先下恭都黄茅斜村人(今香洲区珠海前山梅溪村)。
少年时代,陈炳谦随兄长陈辅臣来沪谋生。
1910年的鼠疫事件爆发后,陈炳谦发起建立中国公立医院。1916年,他又助力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抵制停兑令。
1938年8月7日,陈炳谦去世。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往事|一百多年前鼠疫波及上海的化险为夷与“硬核防疫”_艺术评论.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0-09-04
重义轻财,粤商陈炳谦在上海.新浪财经.2024-08-27
重义轻财,粤商陈炳谦在上海.百家号.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