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平197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系,专攻京剧打击乐(板鼓)。1980年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并担任第一届大专班学生的伴奏工作。1982年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京剧院),现为国家京剧院三团副团长。
简介
生活中的他很安静,身上有着上海男人独有的细腻,平静的神情不经意间流露出淡淡的温情。初见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奏员李金平,人们很难将其与高亢的京剧打击乐联系起来。但在京剧舞台上,他却用充满生命力的音符征服每一位倾听者的神经,用激昂的打击乐传达出戏曲的力与美。在他的指挥下,铿锵的板鼓声演绎出不同于别人的感情,让人时而悲恸,时而震撼,时而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观众的心绪会随着打击乐的忽高忽低、时快时慢,内心得到一种满足。
戏曲学校学习6年、工作两年的经历,使他熟悉“铜三件”小锣、铙钵、大锣这些武场乐器的性能,同时,他的腕子功过硬,下点子“稳得住、催得上”,能做到张弛有致,强弱分明,强时酣畅淋漓,弱时如涓涓细水,给人以美的享受。因其业务水平突出,临场司鼓能应付自如,举重若轻,有较强的协作精神,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愿意与他合作。他曾在袁世海出演的《九江口》、《牛皋招亲》、《京剧《霸王别姬》》,李光演出的《汉宫惊魂》、《野猪林》、《大闹天宫》,冯志孝出演的《苏武牧羊》、《四进士》,刘长瑜出演的《春草闯堂》、《游龙戏凤》、《金玉奴》等剧目中司鼓。他还与国内中青年艺术家们合作,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孟广禄、张克等人对他流畅的演奏技艺、张弛有度的艺术张力、精诚合作的精神均给予很高评价。
风格
身为一名鼓师,他不拘泥京剧的老板式(眼、板)和旧打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虚心向其他剧种的锣鼓经学习,丰富京剧打击乐。他的京剧打击乐起承转合过渡连接自然,高低轻重掌握恰如分寸。
李金平认为,锣鼓是京剧音乐的灵魂,需要与演员默契配合。他打鼓时严肃认真,气场很足,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上的演员,将自己所理解、所感动的内容传递给乐队其他成员。与他合作过的演员都会不自觉地被他的情绪带动起来。对此,李金平说:“我要让演员们感受到我的生机与热情,并产生共鸣。相反地,一个缺乏生气与热情的鼓师,会使他周围的人,甚至整个舞台变得麻木不仁,让艺术创作的动力丧失尽,我不做这样的鼓师。”
成就
随着多年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戏曲音乐知识的慢慢积累,他进一步加深了对戏曲音乐的理解,逐渐形成了功底扎实、细致严谨、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艺术风格。在二度创作过程中,他能按照戏曲音乐的要求“打剧情”,理解主题,总体性地掌控舞台气氛,驾驭舞台整体节奏。他注意从人物内涵出发,鼓点的轻、重、缓、急、刚、柔、强、弱都与人物感情挂钩,打出感情,打出性格。现代戏《江姐》有文有武,文戏中,他的点子稳得住,轻重有致,何处该撤,何处该催,“尺寸”处理得当、细腻,具有大家之气;打武戏时,他讲究浓烈与清冷的对比,追求稳、准、狠,力度雄浑、节奏鲜明。他的司鼓既善于营造气氛,又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他认为鼓师不仅是个演奏员,还是指挥员,不仅心里“有”点子,手里也需要“有”点子,如同绘画艺术家的“胸中之竹”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手中之竹”来表现一样。
在演出之余,李金平还积极参与戏曲片录制、音乐创作等工作,为京剧锣鼓演奏技艺的丰富和发展默默耕耘着。他多次参加叶少兰、张学津、孙毓敏、赵葆秀等艺术家的个人演唱精选盒式录音磁带及CD盘的录制工作;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由袁世海、李光主演的戏曲片《九江口》;参加了电影戏曲片《江姐》、《杨门女将》的拍摄工作;担任新编传统戏《佘太君抗婚》、《金龟传奇》的音乐设计及锣鼓设计;加入到中日合作的《坂本龙马》创作组,负责音乐、锣鼓的创作及设计;在恢复现代戏《红灯记》的过程中,在罐头音乐MIDI、锣鼓等重要环节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此剧演出中担任全部司鼓兼指挥;完成了新编历史剧《火醒神州》一剧的音乐创作设计;在现代戏《油灯灯开花》、《江姐》中担任音乐监制,并任指挥。
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大型京剧晚会、京剧交响音乐会的演出,曾先后8次参加中南海怀仁堂新年京剧晚会,担任音乐设计、监制等。曾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型京剧交响音乐演唱会,受到表彰。在张艺谋执导的大型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担任锣鼓设计。鉴于他在京剧演奏事业中做出的贡献,李金平多次获得奖励,并获得2008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参考资料
网易博客.blog.163.com.2017-04-10
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