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银行
关东银行前身为大连银行,1946年7月1日成立于大连市,由大连中国工业、农业、商业三个银行合并改组而成。行长陈济生,副行长李占春,共有职工285人,其中日本人44名。设有民生街分行、西岗子支行、沙河口区支行、旅顺分行、大连县分行、岭前办事处等分支机构。该行发行本票、债券,经营存放款业务,并与东北银行安东省分行、北海银行胶东分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冀东分行开展通汇业务。
根据关东公署1947年4月15日令,大连银行自4月20日起更名为关东银行,并直属关东公署领导,由副行长李占春主持工作,全行员工162人,比大连银行减少73人。1948年11月,停止使用苏联军用票和伪满中银券,统一发行关东银行纸币(简称关东币)。1950年6月15日改组为东北银行旅大分行,以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收回关东银行币。
关东银行两次币改
大连银行更名为关东银行后,为稳定市场物价,防止国民党统治区的货币流入(当时关东地区流通的货币主要是苏联红军票、伪满币、朝鲜银行券和日本币),掠取物资,扰乱和破坏金融,经与苏军方面协商,在关东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币改,即将苏联红军票,伪满币10元、100元券贴上由苏联印制的同面额的小方帖,俗称“加帖票”。小方帖由苏联远东银行印制,大小类似邮票,尺幅在28毫米×37毫米左右,100元为绿色,1O元为紫色。从发现的实物看,苏军票100元、10元券一般贴在正面面额右侧,伪满币100元、10元券一般贴在正面人物右侧,也有贴在面值与人物像之间的;加贴的票券中伪满币为粮仓100元券,较多的为苏联红军票100元券。兑换办法由苏军制定,关东公署公布,具体兑换工作由关东银行和苏联远东银行大连支行(1946年苏军管制时期设立专门发行苏军票)两行负责。自1947年5月23日至27日,5天内突击将苏联红军票,伪满币10元、100元券加贴同面额小方帖,规定此后只许“加帖票”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旅大地区单一的加贴货币。成功地阻止了中国国民党统治区苏军票和伪满币的流入,保证了旅大地区的市场稳定,使市场货币减少了三分之一,从而稳定了币值。
1948年11月14日,旅大地区再次实行货币改革,规定:所有以前流通之苏联红军票和伪满币,统限于11月20日后停用,旧币由关东银行全部收回,并发行关东地方性货币,票额分为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种,宣布了关东银行券的正式诞生。这次币改共收回苏军票54亿元.发行关东银行券37亿元,减少了17亿元纸币流通,实现了旅大地区的货币统一和金融稳定。从此,大连市地区以关东银行券为唯一流通货币。
关东银行券
关东银行券无论从发行权限上还是从设计风格上都具有其独特性。从发行权限上看,关东银行券是由苏方同意后才由关东公署公布发行的,并不是我民主政府银行独立自主的产物,且票券的印制也是由苏方完成的,因此,带有明显的时代政治特点。从这一点看,关东银行券是当时苏联和我党同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策略和艺术的体现,充分反映了当时旅大地区特定的、复杂的政治环境,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见证物。从设计风格和印制技术上看,关东银行券设计风格独特,印制技术出类拔萃,带有浓重的苏联银行券的痕迹,纹饰绘制极具典型的欧洲风格。各票券正、背面图案一致,正面为吉林长白山天池口,背而为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轮船,且行名字体、冠号、面值、年号、图章设计统一,印制位置一致。票幅尺寸按面额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票幅100元券为196毫米×96毫米,可谓革命根据地货币票幅之最。各票券颜色区分鲜明,分别采用红、绿、紫、蓝、黑各色,既鲜艳美观,又方便识别,尤其是50元券、100元券正面左侧的大白边更具特色。为加强防伪,各票券正面均设计有“关东银行”文字底纹,且采用满版“关东银行”文字水印纸,这也是革命根据地货币中独有的。
1950年5月,关东银行由东北银行接管,改为东北银行旅大分行,以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收回关东银行券,共收回36亿7千8百多万元关东银行券。
参考资料
尔冬强视角 | 中山广场傲立古典主义堡垒:原关东银行总行旧址.澎湃.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