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烈士陵园
南皮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2,268.8平方米。作为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县内的重要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它对于全县党员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历史沿革
南皮烈士陵园因建立时间较久,部分烈士纪念建筑出现老化现象,如烈士亭、烈士聂氏宗祠的门窗损坏,墙体裂缝漏水,围墙多处坍塌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了纪念活动的正常举行。为了改善这一状况,1997年,县委、县政府发起了一次募捐活动,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共青团员、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上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捐款,筹集资金共计23.6万元(总投入123万元)。随后,邀请了华北、冀东烈士陵园及县城建局的技术人员参与规划重建工作,旨在提升教育功能,实现陵园的园林化改造。在此过程中,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扩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修建了一个新的纪念亭,制作了张隐韬烈士的石雕像,并修复了380米的围墙,还建造了一个仿古式的大门。张隐韬烈士的石雕像采用了花岗石材质,高度为2.7米,基座2米,总高度达到4.7米。
主要景点
张隐韬烈士事迹展室
张隐韬(1902-1926),南皮唐家务村人,1919年在天津市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由罗章龙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也是北方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他曾担任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开滦集团五矿工人纠察队教练员,石太铁路工人纠察队负责人。1922年,他介绍了刘格平同志入党。1924年3月,他在上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与徐向前、左权、宋希谦等革命先辈同窗。1925年3月毕业后回到河北省,在国民第二军二师四旅担任副旅长,参与了攻打南皮县、盐山县、庆云等地的奉系军阀。后来,为了配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他在沧州市组织成立了津南农民起义自卫军,队伍规模扩大到1,200多人,他担任军长兼党代表。1926年11月底,他率领部队从南皮出发,计划与杨柳青驻军会合,但在途中遭遇敌军伏击,经过激烈战斗后被捕。1926年2月5日在盐山县旧县镇(现千童镇)英勇就义。他的遗作包括两册共5万多字的日记,记录了他与其他革命领袖如毛泽东、邓中夏、张国焘、王尽美、罗章龙等人的交往情况,同时也记载了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张继等人的部分活动,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4月,《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他的日记,引起了全国史志档案界的广泛关注。
烈士纪念堂
烈士纪念堂的北墙上有一幅高2.6米、宽12米的浮雕,描绘的是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的情景。浮雕下方用栗色大理石镌刻着1,301名烈士的名字,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革命时期。纪念馆的东西两侧展示了20名具有代表性的烈士遗像及其生平事迹简介,同时还陈列了近百件烈士遗物和相关文献资料。
革命烈士展室
革命烈士展室通过组图的方式展现了8名烈士的英雄事迹,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5名烈士:王建华、王家骥、彭铁成、牟致祥、李维周;解放战争时期的2名烈士:肖书温、赵云凤;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名烈士:刘长凯。他们的故事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给前来悼念的观众。
烈士墓区
烈士墓区共有143座烈士墓,其中包括张隐韬烈士墓,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墓113座,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墓23座,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烈士墓6座。
陵园绿化
陵园的绿化设计结合了规则性和自然性,种植了12种不同种类的树木,并铺设了60平方米的花卉区域。这种布局使得陵园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环境优美,保持了整洁的面貌,丰富了教育内容。
社会影响
自1997年7月修缮完成后,除了重大纪念活动外,南皮烈士陵园平均每天接待约200人次的参观者,其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
南皮烈士陵园.博雅旅游网.2024-11-15
烈士名录.南皮烈士陵园.2024-11-15
南皮县烈士陵园.南皮县烈士陵园.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