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阳,男,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裔,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做过报馆的翻译员,也做过英文教员,是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留学生。2016年6月19日下午,郑建阳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为此他努力了10年。
个人简介
郑建阳有很多身份。他是一个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华裔,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做过报馆的翻译员,也做过英文教员,郑建阳,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留学生。
2005年,70岁的郑建阳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合办的交流项目,成为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高龄留学生。课程由上海大学的老师赴马来西亚讲授,但老人“对故土特别向往”。
2009年开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以来,郑建阳先后经历了中风和母亲辞世,加之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的论文年题时间一拖再拖。答辩过程中,他为此向答辩委员会致歉,泪洒答辩现场。
论文准备
“我母亲生病期间,我和妹妹照顾她。我就坐在母亲床边,母亲的头枕在我的腿上,我手上拿着小木板,在木板上修改我的论文。尽管辛苦,但是写论文帮我度过了那段苦难时光。”
郑建阳不会打字。整个论文修改的过程中,他一直是以邮寄的方式把手稿从马来西亚寄给身在上海市的导师郑涵,郑涵再请人帮忙把手稿输入到电脑中。“有时候邮寄得耽搁一两个月。”郑建阳的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涵教授。在机场,郑建阳一见到郑涵就让他带自己去商场买一套“好西装”,他觉得答辩一定要郑重。但其实仅是在机场出关站了一个多小时,郑建阳就已经撑不住了,差点跌坐在地上。由于中风后遗症,郑建阳走路非常慢。“从大门到图书馆也就200多米的路程,要两个人搀扶着他走好久,上台阶基本得靠人架上去才行。”郑涵说。但直到答辩的前几天,郑建阳还坚持去图书馆查资料。郑涵形容他的材料都已经“堆成山了”,论文前后改了六稿。可郑建阳还总是嘟囔“材料会不会有疏漏啊……”自从知道自己的论文符合答辩要求之后,这位81岁的老人就变得非常紧张,吃不好睡不好。郑建阳已经退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我以书为乐,看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离不开书的”。毕业答辩2016年6月19日下午,教室内外掌声四起,满头银发的郑建阳终于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为此他努力了10年。郑建阳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答辩当天他还在这本16万字的论文上勾勾写写。他是那场答辩最后一个上台的学生,试图细致地解释每个问题,答辩过程中获得了好几次掌声。答辩结束后,经过无记名投票审核,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当场授予郑建阳硕士学位。年轻同学们纷纷要求和郑建阳合影留念。师生评价“每个问题他都回答十多分钟,特别认真,还引经据典地举例子。”郑建阳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院长杜友君说。杜友君和同学们都敬佩他“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境界。在杜友君看来,他学习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参考资料
81岁华裔留学生手写16万字硕士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被围观.澎湃网.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