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乌
河乌(拉丁学名:Cinclus cinclus),别名小水老鸹,是河乌科河乌属鸟类。河乌栖息活动于1500m以上的森林及开阔区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间溪流中。在部分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世界分布于北非,西亚,南亚,中亚和蒙古等。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
河乌形态特征大体分为雄性白色、褐色,以及雌性白色、褐色形,幼鸟会显淡黄褐色。河乌主食水生昆虫及其他美国白灯蛾,也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等。河乌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窝。
河乌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无危(LC)。
外形特征
雄鸟
白色型:额、头顶、后颈、上背暗棕褐色,具苍白色端缘;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隐现的暗色斑纹。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缘。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胸白色;腹、胁浓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
褐色型:上体似白色型,但额至后颈色较浅淡。颏、喉、胸暗棕褐色;腹、胁、尾下覆羽暗褐色,后者沾灰、羽缘色淡。
雌鸟
与雄鸟形态相似。
幼鸟
白色型:额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缘黑褐,形成鳞状斑纹。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缘及灰白色端缘。颏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细点斑,胸部较著;腹、胁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褐色型:上体羽色与白色型成鸟相似。下体颏、喉、胸棕褐色,具灰白端缘;下体余部暗棕褐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鸟暗褐、幼鸟淡黄褐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河乌栖息活动于1500m以上的森林及开阔区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间溪流中,沿河流上下飞行,从不到河流两岸的树上停息。在部分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河乌分布于中国的新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
生活习性
日常习性
河乌单个或成对栖息活动于1500m以上的山间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飞行,从不到河流两岸的树上停息。成对活动时,常一个在前边飞,另一个紧随其后飞去,边飞边发出“za-,za-”的叫声,飞行紧贴水面直线飞进,每次飞行50m左右就停落大石上并很快跳入水中觅食,在石上停息时常有屈腿下蹲、点头,翘尾动作,遇惊时飞行速度较快,发出急促的“za.za.za.za.”声顺原活动方向飞去或折转向相反方向飞去。河乌善游泳及潜水。其在河流浅水处涉水向乱石缝中寻食,深水处则潜水钻入大石缝中寻食。可在流速每秒为5—8m的水流中逆水前进。
食性
河乌在水底砾石间或水面上及河滩的砾石中找寻食物,主食水生昆虫及其他美国白灯蛾,也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种子、树叶,小鱼、甲壳亚门、蜘蛛目、蜗牛等。
繁殖方式
河乌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窝。营巢于急流边的石隙中,巢高出水面25毫米,外径100mm、深40mm,巢内有卵4枚。巢的外径100mm,内径80mm,巢高70mm,巢深40mm,巢外层为苔藓植物,内层为羊毛,羊毛层厚35mm。巢营于岩石突出部、桥墩等空间较大处,呈半球状,巢材为草根、草茎、羊毛、纸片、青苔、白桦、阔叶树叶子及一些蕨类植物门;每窝卵4—5枚,纯白色,23枚卵平均重4.54g,大小平均26.5mm×19.2mm;由雌鸟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23天。
物种保护
2018年,河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河乌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河乌分化有12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参考资料
Cinclus cinclus.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23
河乌.物种2000官网.2025-01-23
河乌.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1-23
Cinclus cinclus (Linnaeus,1758).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23
Cinclus cinclus - White-throated Dipper.Oiseaux.net.2010-08-10
Cinclus cinclus.iucnredlist官网.2025-01-23
Cincle plongeur.oiseaux官网.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