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易巩

易巩

易巩,原名梁植涛,笔名梁韵松、梁易巩。

人物生平

易巩1915年生,南海区海心沙乡赤岗村(今芳村区东镇海南村)人。家中亦农亦商。1929年考进南海中学附小,五年级时认识龚明老师。在爱国思潮的影响下和进步老师龚明的启发教育下,阅读革命书刊,并开始学习写作散文、小说,投寄《广东晨报·星报》发表。他还参加了广州作者俱乐部。龚明介绍他参加欧阳山创办的“广州文艺社”及其秘密组织“广州普罗作家同盟”(1933年春夏间扩展为“中国左联广州分盟”)。为了实现革命文学大众化的目标,他们自费出版,自己推销《广州文艺》、《新地》、《大众新闻》,宣传抗日救国。1933年9月17日龚明和易巩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龚明被杀害,易巩被判刑10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监禁长达5年之久的易巩,1938年4月才被释放出来。

易巩出狱后,立即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之中。他参加欧阳山草明所组织和领导的“广东战时文艺工作团”的各种工作。不久投笔从戎,到原十九路军将领华振中任旅长的国民党军队独立第九旅九二二团做文书工作。离开部队以后他到了曲江文协会工作,不久又转到桂林市,曾在桂林国际新闻社、救亡日报、亚洲印刷馆、桂林印刷厂等担任过一般职务。在公开职业的掩护之下,他继续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发表了一批作品。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有中篇小说:《杉村》(1942年在王鲁彦主编的《文艺杂志》上连载,1943年桂林大地图书公司出版单行本)、《穷途》。短篇小说集《少年夫妇》(1944年福建改进出版社出版)。与于逢合作,由于逢执笔的长篇小说《伙伴们》(1942年桂林白虹书店出版)。

1944年易巩夫妇接受党的派遣,由陈残云带队,徒步滇黔边境,进入桂西,经过百色市,走了几个月,到了横州市横县中学刚刚恢复,高中教师人手不足,易巩夫妇就留在横县中学了。易巩一面教书,一面搞创作,并与当地文艺青年联系,还办了一个油印刊物《文艺半月刊》。易巩在横县中学教了一个学期书。1945年下半年转到浔州,在浔州中学也教了一个学期书。这期间他写了短篇小说《幸福顷刻间毁灭》、《一首诗的诞生》。散文《怀于逢》、《王鲁彦先生周年祭》、《寂寞的死》等。

抗战胜利的第二年(1946年2月),易巩回到广州市参加邵荃麟、周钢鸣组织领导的港粤文艺会,从事民主文化活动。他与于逢、严杰人、野曼编《文艺世纪》并以宣传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反对国共内战,反对饥饿等为内容。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946年易巩写了一篇《两点准备》(后改为《我将怎样走人民的道路》刊登在1946年4月7日民盟办的《人民报》广州版的创刊特辑上。这一年他还写了短篇小说《好!》、《几个复员的广州人》、《珠江河上》。散文《蒲风琐记》、《向郭沫若先生看齐》、《忆征军》、《给南国的儿女们》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政协决议,迫害进步文化人,准备打内战的阴谋,号召文化人向郭沫若看齐,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他曾与20多位知名作家联名发表告国际文艺家书,控诉反动当局摧残华南民主文化的暴行,被反动派当局列入黑名单内。1947年他到香港找邵荃麟,但找不到工作,就按邵荃麟的指导,回到故乡南海区赤岗村(今芳村区海南村)从事教育,他的妻子钟美也自愿在该校担任低薪教师。这间学校,1946年党已派宋瑛、林绍义两位中共党员来校工作(属南海县特派员杜路领导)。由于易巩是本地人,群众信任,学校越办越好,对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他写作了中篇小说《征实趣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中共南(海)三(水)花(县)工作委员会三河区委知道易巩是进步教师,与他联系,并以赤岗小学作为南三花工委和三河区工委的活动据点。1949年5月易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赤岗党支部的一员。

新中国成立后,易巩担任广州市军管会佛山分会文教接管组组长。1950年调到广州市,任华南文联秘书处主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文学系教授、广州作家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专业作家、作品杂志执行副主任。1951年到涿鹿县搞土地改革,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东省工程队到内蒙古自治区支援边疆搞社会主义建设,易巩曾随工程队到内蒙古体验生活。这期间,他写了中篇小说《在风雪到来之前》发表在《作品》1955年6月号上,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1956年1月北京市第一版)。

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他因向中央的某些领导提意见而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落实政策后,他曾任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作协文学院副主任、广东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省文联委员、《作品》主编、《岭南新秀十二人集》主编、《越秀丛书》主编、《广东散文·特写选》(1949—1979)主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