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习家祠

习家祠

习家祠是位于襄阳市凤凰山南麓的私家园林,建于东汉初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该园林是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后裔习凿齿曾在此隐居。园内群山环抱,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自汉晋以来,习家祠就成为襄阳市南郊的游览胜地,是襄阳市最早的园林建筑群体,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园林。

简介

习家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园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林寂静,气势磅礴,钟灵秀,文人骚客留迹胜多。

聂氏宗祠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习家祠群山环抱,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

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现今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

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环卫。溅珠池呈半月状,下有泉眼喷吐,上有古槐覆盖,池中鱼儿游弋,步园临池,别有情趣。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水经》记载:长江东过符县(今四川合江)北斜,东南鰼部水,从符关(即符县)东北注入长江。鰼部水,即今贵州仁怀至赤水市的河里(今赤水河)生长一种鱼,名鰼鱼,古以此鱼命国为“鰼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鰼国,鰼国公族,取“鰼”的半边“习”为姓氏。

东汉建武年间,习氏家族从长江上游(今贵州习水)地区逐渐迁到中下游,聚居于襄阳郡(即今襄阳市)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襄阳侯习郁始建习家池,习郁后裔习凿齿(328年-413年)曾隐居于此,后习凿齿隐居江西新余市白梅村。

习凿齿31世孙习有毅由白梅徙居湖洲,为湖洲始祖。

习家祠是本区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现称“习家祠”,历代滤加修建。

东汉时期襄阳侯习郁:习郁,字文通。襄阳人,融子。初为侍中。

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阳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

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

他在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

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

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

晋朝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市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陡”,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 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

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现状

古习家池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三面环水,一面临水,山色苍翠,水光潋滟,花红柳绿,景色宜人,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

习家祠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

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

游习家池,有月更好。不论满月如镜,新月似镰,上看勾悬于亭上飞檐,下看游荡于池中清波。使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宁静,那么悠闲,那么赏心悦目。

晋朝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市,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酊大醉,故称“高阳酒徒”,因此有习郁故居。晋以后,习家池曾一度荒废。南宋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明嘉靖时副使江汇又建飞凿齿、杜甫公祠。后又多次重建修,池边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习家池也是襄阳人春游和来襄阳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

宋代时毁于兵灾,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还在新建的院墙中间辟山门一座,题匾“习池馆”。

明代计成在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写到:“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构拟习池”,就是指构筑郊野园林,要效法习家池。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市做官的副使聂览、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杜甫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改习郁故居为“四贤祠”,祭祀襄阳侯、飞珍、山简、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

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1992年,市政府曾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一定能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貌。

习家祠景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县,北为樊城区。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位于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之称的文化古襄阳市

参考资料

习家池的秋色美如画.百家号.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