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简称“油料所”)建于1960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专业研究机构,承担解决油料产业发展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促进油料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的职责使命。近年来,油料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快实现高水平油料科技自立自强,拥有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品种资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品质化学、脂质营养、质量安全、产品加工、宏观政策等学科,研究对象覆盖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和特色油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前列。

机构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简称“油料所”)建于1960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专业研究机构,承担解决油料产业发展前沿性、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促进油料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的职责使命。近年来,油料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快实现高水平油料科技自立自强,拥有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品种资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品质化学、脂质营养、质量安全、产品加工、宏观政策等学科,研究对象覆盖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和特色油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前列。

国家依托油料所建立了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油料油脂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农业农村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植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观测台站36个。

油料所是国家油料品质改良与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基地,建成了中加油菜遗传改良与利用联合实验室、中德油脂质量安全联合实验室、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油料绿色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15个。编辑出版的《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全国农学核心期刊排名中位居前三。

主持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在油料种质资源、油料功能基因挖掘利用、油料优质高产高油抗病育种、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脂质营养与产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实现了理论、技术、产品的链式创新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协同创新。先后培育油料品种320余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成果奖23项、省部级一等奖34项,高居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之首。油料新品种、新技术年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覆盖全国油菜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引领和推动了中国油料产业由低产向中产、由中产向高产、由高产向优质高产的三次跨越发展,为油料产业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和三产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引领油料科技发展方向、支撑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截止至2021年底)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有在职职工2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5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6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团队扶持计划人才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1人,中国农科院杰出岗位人才17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9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13人,国家和省部突贡专家14人,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专家10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及其团队扶持计划人才: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王汉中

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廖伯寿、李培武、徐育松、陈坤荣、张文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汉中、黄凤洪、李培武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兆威、郑明明

国家“优青”:矫永庆

研究部门

截至2016年12月,国家依托中油所建立了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个,研究所研究室10个,是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建成了武昌本部试验基地、阳逻综合试验基地、汉川转基因安全评价基地、青海平安北繁基地、南方三熟制进贤基地,合计占地面积2300亩。

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国家油料品质改良与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基地、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油料油脂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作物种质低温中期库

农业部创新平台: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中心、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油料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湖北省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生花生资源圃。

研究所研究室: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花生研究室、大豆研究室、芝麻与特色油料研究室、环境生物学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功能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评价研究室、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研究室、产品加工与营养学研究室。

设备资源

• 仪器设备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拥有遗传分析系统、DNA测序仪、电感耦合ICP、高速超速离心机等5万元以上仪器120多台套;2006-2011年,中央财政修购专项等新增6600万元以上设备和设施。

• 数据库资源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开通了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国研网、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 Library、Nature Publishing Group、Annual Review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OU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s (CUP)、ASM、Taylor \u0026 Francis、PNAS、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APSnet、Springer Protocols、Web of Science、Science Online、ProQuest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Cell pres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Proquest生物期刊、农业期刊全文数据库、CAB Plus(Full Text from CABI)、CAB Compendia、Journal Citation Reports、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Engineering Village(EI)、Scopus、CAB Abstract等数据库资源;建立了油料作物基因组数据库。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中油所共主持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项目1620余项,培育油料品种194个,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7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成果奖22项,高居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之首。在油料种质资源,油菜双低品质改良、高含油量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核盘菌防治、花而不实防控技术,花生病毒病防治、抗青枯病、抗黄曲霉及高油、高蛋白育种,大豆高产、抗病、优质育种,芝麻高产、优质育种,油料平衡施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油菜基因组测序、油料功能基因发掘、转基因及安全性评价,油料质量安全及控制技术、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油料新品种、新技术年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其中油菜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3500万亩,覆盖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35%以上。在农业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评估中,中油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油料专业机构中居首位。

中油所十一五”科研总经费约3亿余元,截至2014年10月,共有9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得国家奖的科研成果达20个,发表论文1900余篇,出版专著189部,获得专利105个,制定农业标准45个;先后育成油料作物新品种145个,年均推广面积年均达4000万亩。

2006-2008年,油料所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93项,年均31项,比“十五”年均增长32%。其中,获奖成果21项、审鉴定成果36项,颁布国家或农业部标准21项,获国家专利13个、新品种保护权6个。获奖成果中,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油料低温制油技术、双低油菜生产全程标准体系3项主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三年共培育出油料作物新品种29个。

学术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黑芝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分别于2008年、2011年和2014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湖北省精品期刊。被国内外26家重要数据库收录,如《CABAbstract》、《CA》、《WTI》、《AgrisInternation》、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中国台湾)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中油所2017年招生专业目录显示,研究所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产品加工利用

二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植物营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共培育研究生200余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5人。

中油所研究生学籍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第一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第二、第三年回所完成实验任务及学位论文,学制三年。

合作交流

据2017年10月中油所官网显示,中油所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油料育种与种质资源、基因组测序与资源交换、有害生物防控、生物毒素检测与防控、油料加工利用、油脂代谢工程等领域开展了合作研究。其中,与拜耳集团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英国洛桑研究所、德国联邦油脂研究所、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等国际伙伴的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中英芸薹属遗传改良联合实验室、中德油脂质量安全联合实验室、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脂质化学与营养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

中油所累计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先后获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经费资助6000万元以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研讨会共计50余次,其中包括优质油菜育种国际合作会议、国际花生青枯病与病毒病学术研讨会、国际芝麻资源与核心种质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第五届国际植物青枯病大会、国际油料质量安全研讨会等

截至2014年10月,中油所先后与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个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派遣优秀研究生前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项目。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标识图案代表油料作物,五颗水滴状代表着油,1颗水滴为黄色,另外4颗水滴为绿色,标识背景为蓝色,外环是研究所名称和英文简称。

精神文化

精神:艰苦创业、求实创新

战略:走向国际

方针:以我为主、为我所需、有所作为

发展目标:顶天立地、国际一流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

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2-08-07

科研条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

研究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

人才培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

合作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

文化传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