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县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下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那曲市东部,巴青县总面积9810平方公里。巴青县行政区共划分3个镇、7个乡。截至2010年,巴青县总人口49499人。
巴青县处于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唐古拉山脉从巴青县中部穿过,把整个县划分为唐北和唐南两大部分。北部与唐古拉山南麓相接,地形平坦开阔;东西部属河谷地带,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巴青县属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左右。巴青县境内有雪山、冰川、湖泊、河流,水资源是那曲地区较丰富的县之一。民国三十一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那曲卡设绛曲基巧,并将三十九族划归那曲绛曲基巧管辖,同时在三十九族地区设立宗。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巴青宗归昌都解委会丁青办事处管辖。1988年5月,在全区撤区并乡工作中,巴青县将7个区、30个乡调整为2个区、12个乡、162个行政村。2008年,巴青县进行行政村居改革工作,全县共有156个行政村。2019年12月,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宣布巴青县退出贫困县(区)。
巴青县是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大县。截至2015年,牧业生产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的79%,农业生产仅占1%,副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占20%。2021年11月,巴青县被表彰为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
历史沿革
公元前二世纪至嘉熙四年
苏毗在汉文史书中又称“女国”,位于雅隆部落以北,唐古拉山脉南北一带,即巴青一带属苏毗部落属地。在“小邦时代”中已有“亚松”--在松地方,即后来的苏毗,在今唐古拉山南北一带。但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苏毗曾长期受象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苏毗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中的一支,始出现于历史舞台。聂赤赞普时,曾令蔡米田吉木杰征服苏毗的苯教师阿雍杰瓦,并占领了苏毗的部分领土。在公元6世纪时,西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南北草原地带的苏毗同位于雅隆藏布江以南山南河谷地带的雅隆部落、位于阿里及拉达克的象雄这三大部落联盟已形成三足鼎立、一争高下的局面。
贞观三年(629年)娘•芒布支尚囊,先用大兵压境,后谈判说降,未伤一兵一卒,用和平方式获得了苏毗属地。从此,巴青一带成为吐蕃政权的辖地。9世纪割据时期,巴青地方由当地头人尊多尼玛竹扎管辖。而阿里地方的琼布迁至巴青后,归其管理。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藏历饶迥铁鼠年),阔端派遣多达那波率军攻入西藏自治区,蒙古军队从青海省打到羌塘高原,藏北地区被蒙古军队收降,并进行统治。藏北地区开始有蒙古部落游牧。
十四世纪中叶至民国三十一年
14世纪中叶,文宗皇帝图铁木尔之弟额尔德觉带领一部分蒙古族士兵入藏,带从属在今索县和巴青县交界处的强曲河下游定居后,不断扩张。到第八代霍尔王时期,取代“琼布家族”的统治。第九代霍尔王衮秋吉时期,形成霍尔三十九族。明朝中叶以后,三十九族地区先后隶属厄鲁特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喀尔喀部却图汗管辖。
清雍正元年(1723年,藏历第十二饶炯木虎年),青海和硕特汗国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公开谋逆作乱,反对清朝政府。隶属罗卜藏丹津的三十九族及青海省南部地区一时纷乱四起。清中央政府遣西藏地方政府噶伦颇罗鼐率藏军随清军一道经那曲卡一带进剿,招抚霍尔部落。雍正三年(1725年,藏历第十二饶炯木蛇年),清朝中央政府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雍正九年(1731年,藏历第十二饶炯铁猪年),清代派官员对黄河源以南的游牧部落七十九族地区进行划分,将其中的霍尔三十九族部落划归驻藏大臣直辖,并设总千户、百户、百长实施管理,在其内部将各部落世袭头人按其部落大小分封官爵以便治理。
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政府以藏北地区亲汉为借口出兵,把三十九族地区收入掌管,并将部落世袭头人的官衔降低乃至撤销。民国五年(1916年,藏历第十五饶炯火龙年),西藏地方政府在三十九族地区设霍尔基巧,任命僧官堪穷(四品僧官)一名和俗管(四品官)一人,并在总管下设部族行政区,以“措巴”为基础,建立两级行政机构。民国三十年(1941年,藏历第十六饶炯铁蛇年),西藏地方政府撤销霍尔基巧。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藏历第十六饶炯水马年),西藏地方政府在那曲卡(今那曲县那曲镇)设绛曲基巧,并将三十九族划归那曲绛曲基巧管辖,同时在三十九族地区设立宗。
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巴青宗归昌都解委会丁青办事处管辖。1959年10月,根据西藏工委关于《西藏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意见》,将昌都地区的巴青宗划归黑河地区管辖。同时撤销巴青宗,设立巴青县,下辖益塔、高口、江绵、仓来、本索5个区和22个乡。1962年9月,昌都地区丁青县的雅安区规划巴青县,同时从原本索区划分出巴青区。全县共辖雅安、益塔、高口、江绵、仓来、本索、巴青7个区和30个乡人民政府。1964年,巴青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益塔塘(现拉西镇16村所在地,原益塔部落头领驻地)迁至达尔塘。1969年5月,经西藏军区党委和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巴青县革命委员会,辖7个区革命委员会,同时30个乡革命委员会陆续成立。随着公社的兴起,30个乡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10月,撤销巴青县革命委员会。撤销7个区革委会和30个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雅安市、益塔、高口、江绵、仓来、本索、巴青7个区和30个乡管委会。1984年8月,恢复建立乡人民政府。1988年5月,在全区撤区并乡工作中,巴青县将7个区、30个乡调整为2个区、12个乡、162个行政村。2002年4月,巴青县又一次撤区并乡工作,将巴青县2个区、12个乡调整为3个镇、7个乡,县政府驻地为拉西镇。2003年,拉西镇、扎色镇、雅安镇政府所在地成立了3个居委会,全县辖10个乡(镇)、15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422个自然村。2008年,巴青县进行行政村居改革工作,全县共有156个行政村。2019年12月,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宣布巴青县退出贫困县(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那曲市东部,地处怒江上游,唐古拉山脉南麓,南傍比如县、索县,西接聂荣县,北邻青海杂多县,东靠昌都市丁青县。巴青县位于东经94°4´,北纬31°55ˊ,巴青县总面积9810平方公里(0.981万平方公里)。
气候
巴青县属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摄氏度左右,日最高气温为29.7摄氏度,是那曲地区最高值,日最低气温为零下36.8摄氏度,全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0摄氏度以下。平均无霜期为96天,常年多大风,平均大风日数为106天,多雷暴,历年平均雷暴次数为118次,多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3mm,平均重量为14克,年平均降水量为607.00mm,年平均蒸发量为760mm,最大冻土深度为3700px,风向频率最多为西北方向,最大瞬间风速为40.0m/s,年均日照时数为2725小时左右,历年最大雪深为875px。
地形地貌
巴青县处于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从西藏自治区的大地貌形态划分,巴青县所处的自然环境属于东部。唐古拉山脉从巴青县中部穿过,把整个县划分为唐北和唐南两大部分。北部与唐古拉山南麓相接,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寒冷,是重要的牧业基地。东西部属河谷地带,有明显的垂直气候。
地质
巴青县自北向南分别属于羌北—昌都—地层区、羌南—保山地层区、班公错—怒江地层区,各个地层分区之间以区域性断裂为界线。近年来,随着巴青县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房屋修筑、道路建设、农业垦植、旅游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特别是违规建房削坡,形成了新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危害较为严重,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巴青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高程4200~4300m的范围内,3900~4400m是巴青境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区域,人居分布也较为密集,该区域是巴青县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
土壤
巴青县高山寒漠土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本塔乡、岗切乡、贡日乡境内,海拔在5000米以上。高山寒漠土分布的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4.8℃,因为受寒冻和冰雪剥蚀,角峰林立,地面覆盖杂乱的岩石。高山寒漠土是脱离冰川最晚的土壤,绝对年龄短,其成土特点:一是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参与下的原始过程;二是植物地下部的残体,在严寒的作用下分解极其不完全而积聚的有机质;三是在强烈的冰冻作用下土壤水分蒸发弱,可溶物质下渗受到阻碍,铁质在土壤表层相对聚集。在地势平缓处和质地偏重的剖面中可见锈色或者呈现黄色。巴青县土层分化弱,土壤质地轻,土壤PH值在7以上。
水文水利
巴青县境内有雪山、冰川、湖泊、河流,水资源是那曲地区较丰富的县之一。巴青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共有大小河流47条,其中主要河流以索曲河、本曲河、益曲河、连曲河、良曲河等,贡日、岗切山峰常年不化的冰川;大小湖泊6个,主要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
巴青县高山寒漠土土体浅,碌石含量高。
林业资源
由于受气候、土壤性质、平均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草地植被分布较为复杂,植物种类多样,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植物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木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半荒漠。植物垂直带谱为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木丛--高寒草甸--高寒稀疏植物直到冰雪皑皑终年积雪的高山。巴青县草地植被异常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禾本科种数最多,其次为菊科、豆科、毛茛科。
生物资源
巴青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显著的气候为各类动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主要野生动物有狼、藏狐、棕熊、猞猁、岩羊、藏原羚、盘羊、藏鼠兔、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旱獭属)、白唇鹿、西藏野驴、豺、林麝(獐子)、水獭亚科、秃鹫、雪鸡、斑头雁、藏雪鸡、黑颈鹤、白鹭、绿鹭、赤麻鸭等。巴青县的家养动物有野牦牛、马、羊、狗、奶牛、猫等。
行政区划
2010年,巴青县辖拉西镇、雅安镇、扎色镇3个镇和江绵乡、阿秀乡、本塔乡、巴青乡、玛如乡、岗切乡、贡日乡7个乡全部境域。
人口
2010年,巴青县总人口49499人,其中农业人口46711人,非农业人口2788人;总户数8237户,家庭户8201户,集体户36户。
民族构成
巴青县民族机构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较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巴青县汉族总人口795人,回族34人,维吾尔族1人,满族1人,侗族11人,哈萨克族1人,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商人,分布在城镇。
文化构成
1959年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创办民办小学,人口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巴青县共有大学毕业生37人,高中225人,初中31人,小学2840人,其中牧民2362人。文盲或半文盲15938人,其中牧民15695人。2010年,全县总人口4949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6人,大学本科学历的187人,大学专科学历的40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704人,初中2939人,小学14874人。
经济
巴青县是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大县。截至2015年,牧业生产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的79%,农业生产仅占1%,副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占20%。
第一产业
1959年,巴青县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087万亩,各类牲畜存栏数为169400头(只、匹),1960年民主改革时,牲畜存栏上升到172200头(只、匹)。1964年,巴青县共有草场面积1441万亩,各类牲畜存栏数为392283头(只、匹),其中:野牦牛175673头、绵羊150089只、山羊57813只、马匹8708匹。200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数为320000头(只、匹)。1999年,巴青县大力加强了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修畜圈1000间、畜棚1400间、牧业示范工程棚圈5500平方米,新建草场4800亩、人工种草1050亩、灭虫、灭鼠5000亩、天然草场围栏16万米,新建、维修人畜简易桥50座。
第二产业
2021年,巴青县全年开复工项目58个,完成投资6.71亿元。投资6252万元实施13个教育项目,投资1.13亿元实施6个卫生健康项目,投资1.23亿元实施9个住建项目,投资0.63亿元实施10个援藏项目,新建5G基站8个,通讯信号、移动宽带实现村(居)全覆盖。巴青县境内有9个规划光伏发电基地,分别为巴青县岗切乡光伏场址、贡日乡光伏场址等,计划总投资250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5000MW。围绕“六大产业”,巴青县合理布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规划建设一批适合本地的高原特色生物、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同时推动牧业产业升级,做大清洁能源产业。
第三产业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坚持先导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旅游业多面效应,打造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景点300余个,特色旅游小镇26个,家庭旅馆达2377家。2021年1月至6月,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7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110.9%(完成年度计划的41.86%)。实现旅游总收入179.54亿元,同比增长138.1%(完成年度计划的40.8%)。
社会
教育事业
2013年以来,巴青县中学年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均在那曲市名列前茅,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21年度那曲市小学阶段教学质量抽样检测中,巴青县完小名列那曲市第三。为促进就业,2021年,全县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1522人次,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8465人、增收7206万元,举办了2021年巴青县首届农牧民职业技能大赛、高校毕业生创业论坛等活动,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医疗事业
近年来,巴青县举全县之力推进县域综合医疗体系改革工作,着力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同时积极与鞍山市对接“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鞍山市先后派16名专技人员到巴青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至2022年,新区县人民医院建设已完成80%工程量,预计2023年9月建成投用,藏医院、藏药剂室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中。
文化
1976年以后,巴青县订阅报刊业务量开始增大,主要以党报党刊为主,有《人民日报》、《西藏日报》、《参考消息》、《红旗》等刊物,其中《西藏日报》藏文版订阅量较大。
交通
近年来,巴青县积极开展道路建设工作,合理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通达能力更强,有效推动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十三五”期间,巴青县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7亿元,10个乡镇全部建成通乡油路并投入使用,建制村通畅工程累计实施56个,其余小型交通项目25个,改建公路达505公里,乡镇通畅率为100%。
风景名胜
麦莫溶洞
布龙乡有一个神秘奇特的天然溶洞,洞中竹笋石、钟乳石等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有石鼓,有栩栩如生的佛像、动物群像,有各种不知名的动物骨架,重水晶石等矿产十分丰富。第四纪冰川保存下来的冰洞至今完好无损,溶洞内到底有多少个暗洞至今还是个迷。其旅游、考古、地质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境内群山巍峨,峰顶积雪终年不化,众多的野生动物不时出没于山间草丛,怒江奔流于高山峡谷。人们还将其称为"仙女秘室"。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洞口不远处有用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白色藏文"阿"字,洞口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同内挂满了下垂的冰柱,"滴答、滴答"的滴水声在洞中清脆悦耳,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三座人形岩石,人称"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还有许多天然"佛像"。再向前行,内套红、青色两大溶洞,深不可测,再强的手电筒亮光,在洞中都形如黄火。
天然温泉
巴青县现有温泉数量达50多处,最为出名的有扎色高口温泉、阿秀乡8村温泉、雅安镇政府所在地温泉和玛如乡温泉。其中以玛如乡温泉出水量最大,出水如涌;扎色高口温泉医用疗效最好,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最佳;雅安温泉最为舒适,感觉轻松;阿秀温泉最为刺激,一潭一水一风景。
布加神山
布加神山位于巴青、索县、丁青县三县交界处。布加神山海拔6328米左右,是象征永仲本教永恒不变的七大本教神山之一,与美丽的荣措格神湖相互照映,风光秀丽、历史悠久。
焫茸冰川
焫茸冰川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与那曲市巴青县、索县等3县交界处的布加雪山脚下。
罗坡寺
巴青县罗坡寺是那曲地区较大的本教寺庙,它修建在一个怪石林立又充满异趣的山坳。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罗坡寺的永仲德庆林大殿是近年新建的,虽然采用的是现代建筑方式,但整个建筑却是传统的装饰风格。
鲁布寺
鲁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巴青乡3村曲丹昨村北约3km处,该寺1677年由白吾赤杰吉庆活佛创建,是日喀则曼日寺的分寺。现寺院分布面积约37830平方千米,由集会殿、僧舍、擦康、伙房、习经院、食堂等建筑组成。鲁布寺是整个那曲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苯教寺庙,建筑内容较丰富,主要建筑有因明学集会殿、拉让、卡玛罗布宫、卡玛扎西维色殿、永忠扎仓集会殿、永忠嘎瓦纪念殿。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17年1月24日04时39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北纬32.45度,东经93.44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23年6月15日11时21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北纬32.44度,东经94.24度)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4年6月12日15时31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北纬32.49度,东经93.56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参考资料
走进巴青 巴青县概况.那曲市巴青县.2024-02-15
巴青县自然地理.那曲巴青县.2024-02-15
巴青县行政区划.巴青县.2024-06-12
巴青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6-13
巴青县人口状况.巴青县.2024-06-12
巴青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2023年工作回顾).巴青县政府新闻网.2024-08-11
布龙乡麦莫溶洞.那曲比如县政府新闻网.2024-06-12
巴青县——布加神山.那曲市人民政府.2024-06-13
巴青县历史沿革.那曲巴青县.2024-02-15
西藏实现全域脱贫摘帽.中国新闻网.2024-02-15
巴青县经济结构与基础设施.巴青县.2024-06-12
西藏最新决定!命名这40个地方为模范城(县).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2
西藏巴青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规律浅析.中国知网.2024-06-13
巴青县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2024-06-12
上半年西藏实现旅游收入179.54亿元.巴青县.2024-06-12
巴青县温泉分布介绍.巴青县旅游局.2024-06-12
“飞阅”西藏 |焫茸冰川.新华网.2024-06-13
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中国新闻网.2024-06-13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发生3.6级地震.中工网.2024-06-13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央广网新闻.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