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沙蚕(拉丁学名:Aphrodita aculeata),别名海参纲,是多毛纲捕食海洋蠕虫。其分布在地中海,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东北部,日本,中国的东海台湾海峡和福建省沿岸。

鳞沙蚕体长可达10cm,宽5cm,约40体节。其口前叶与中央触手近等长。中央触手亚端部稍膨胀,端部尖。触角长度约为口前叶长的5倍。鳞片光滑,呈半透明状。背足刺状刚毛近乎黑色,短而直,不能盖住背面。背毡毛厚,呈灰色,覆盖住整个背面。体侧有明显强虹彩色的毛状刚毛。腹刚毛近乎黑色而粗,末端钝直或稍弯。前两疣足背叶具细羽状刚毛,最后几节具较长的带芒刺刚毛。

鳞沙蚕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其能产生一种亮蓝色的黏性物质,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光16到72小时。

外形特征

鳞沙蚕体长可达10cm,宽5cm,约40体节。其口前叶与中央触手近等长。中央触手亚端部稍膨胀,端部尖。触角长度约为口前叶长的5倍,具小乳突。鳞片光滑,呈半透明状。背足刺状刚毛近乎黑色,短而直,不能盖住背面。背毡毛厚,呈灰色,覆盖住整个背面。体侧有明显强虹彩色的毛状刚毛。腹刚毛近乎黑色而粗,末端钝直或稍弯;其上光滑,无侧毛,短绒毛仅见于幼体标本的下层腹刚毛末端。腹刚毛排列成3层,上层2—3根,中层3—5根,下层10多根。前两疣足背叶具细羽状刚毛,最后几节具较长的带芒刺刚毛。

分布范围

鳞沙蚕分布在地中海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东北部,日本,中国的东海台湾海峡和福建省沿岸。

生活习性

鳞沙蚕可生活在临海的浅水中,也可生活在3000米深的海域。它们喜欢在游泥中钻洞,寻找身体柔软的小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其他欧洲尘螨。其口旁有两对触须状附肢,无眼,全靠许多有毛的小桨状附肢运动。

磷沙蚕能产生一种亮蓝色的黏性物质,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光16到72小时。由于黏液在体外一直发光,因此不会浪费生物体的能量。

繁殖方式

鳞沙蚕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

科学研究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Evelien De Meulenaere、Christina Puzzanghera和Dimitri D通过研究发现,磷沙蚕黏液中含有一种能够释放离子或带电原子的铁蛋白(ferritin)。这种形式的铁蛋白能与蓝光发生反应,触发产生更多的离子,因此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光的反馈回路。

参考资料

鳞沙蚕.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01

全球最恐怖最罕见的动物大搜罗15.人民网.2025-02-01

鳞沙蚕.国家动物标本库.2024-02-12

鳞沙蚕.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1

鳞沙蚕.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1

2020年十大可能带来新发明的科学发现.新浪科技.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