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中国:清明》是张勃所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该书深入探讨了清明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习俗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内容简介
清明节,一个融合了死亡与新生、欢乐与伤情的节日,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左右,节期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段时间均被视为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被民间广泛效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清明节,人们踏青赏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人们也会祭扫祖先,献上鲜花,摆上祭品,烧纸钱,添上一黄土,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作者介绍
张勃,女,1972年出生于山东定陶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民俗学、岁时节日民俗、民间礼俗等方面。张勃教授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并著有《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一作者)、《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第一作者),主编《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礼仪》(山东友谊出版,2004),并参与编写了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