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光禄卿

光禄卿

光禄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最初由南梁天监七年(508年)设立,负责管理宫殿门户以及部分宫廷供御事务。历朝历代均有此职位,直至清朝末期被废除。

历史沿革

光禄卿这一官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郎中令。汉初沿袭了这一职务,直到刘彻时期更名为光禄勋。东汉末年再次称为郎中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及北魏都保持了这一职务。南朝梁将其更名为光禄卿,北齐设立了光禄寺,由光禄卿担任长官,主要负责皇室膳食。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但在李治武则天时期曾短暂更改官职名称。明清时期,光禄卿的主要职责包括掌管皇室膳食,尽管在此期间官职的职权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对皇家饮食的管理和供应。到了清朝末期,随着光禄寺的撤销,光禄卿这一官职也随之消失。

职责与组织架构

光禄卿作为光禄寺的最高官员,主要职责包括掌管祭祀、朝会、宴会等活动所需的酒类和食物。此外,他还负责确保这些物品的储存和分配工作。光禄寺的其他官员还包括少卿、丞和主簿,他们分别协助光禄卿处理相关事务。光禄寺还设有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负责人和职能范围。例如,太官署负责提供祭祀和朝会的膳食,珍羞署负责准备各种食品,良酝署负责酿造酒类,而掌醢署则负责制作腌制品和调味料。

机构设置

光禄寺的机构设置通常包括卿、少卿、丞和主簿等职位。其中,卿为正三品,少卿为从四品上,丞为从六品上,主簿为从七品上。这些官员共同负责管理光禄寺及其下属的各个部门。光禄寺的机构设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调整,如唐代曾将珍羞署更名为肴藏署,后来又恢复原名。宋代增加了内酒坊、油醋库等机构,而元代则负责起过米麴等相关事宜。明代和清代的机构设置基本与唐代相似,只是“太官”一词在清代写作“大官”。

参考文献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刘彻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军皆属焉。”

[2]《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3]《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参考资料

光禄卿.guoxuemi.2024-10-30

南朝光禄勋、光禄卿列表.360doc.2024-10-30

富平人物—明 光禄卿 马理.jianshu.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