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特大桥
清水河特大桥(英文名:Qingshui River Grand Bridge),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辖区,横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区,是青藏铁路最长的大桥,也是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之一,为“世界屋脊”第一长桥。
清水河特大桥于2002年4月8日动工建设。清水河特大桥在修建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生态、不惊吓野生动物,建设单位将采石场建在了五六十公里以外的无植被区,仅这一项就多花了运费2400万元。清水河特大桥处于可可西里高原多年冻土地段,这里的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分布范围广。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桥墩的温度,整座大桥共用去了12000多床棉被。清水河特大桥于2002年10月29日完成主体工程。2003年5月6日,清水河特大桥桥梁全部架设完成,同年6月12日,铺轨任务完成。
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7千米,钻孔灌注桩基础2878根,墩台1367个,下部结构混凝土施工量84000立方米,耗用钢材8301吨。清水河特大桥是兼具冻土隧道和野生动物通道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环保桥”,为野生动物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
背景
清水河特大桥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等野生动物迁徙而建设的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是世界上建在高原冻土地段上的最长铁路桥。“以桥代路”主要是为解决高原冻土地带路基稳定问题,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历史沿革
清水河特大桥于2002年4月8日开工建设。清水河特大桥在修建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生态、不惊吓野生动物,建设单位将采石场十公里以外的无植被区,仅这一项就多花运费了2400万元。清水河特大桥处于可可西里高原多年冻士地段,这里的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分布范围广。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桥墩的温度,整座大桥共用去了12000多床棉被。同年10月29日,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主体工程胜利完成。2003年5月6日,清水河特大桥桥梁全部架设完成,6月12日,清水河特大桥完成铺轨。
地理位置
清水河特大桥地处青海省曲麻莱县的辖区,横跨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
运行情况
清水河特大桥横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建成通车后,从拉萨市出发的“藏2”次列车、从格尔木市出发的“青1”次列车会驶过清水河特大桥。
设计参数
清水河特大桥特点:工程量较大。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2878根、合69744延长米,墩台1367个。下部结构混凝土圬工量84000立方米,耗用钢材8301吨。清水河特大桥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原冻土的特性,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冻土的冻胀和融沉问题,确保了铁路的稳定和平顺性。清水河特大桥处于可可西里高原多年冻士地段,这里的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分布范围广。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持桥墩的温度,整座大桥共用去了12000多床棉被。
特色与价值
清水河特大桥是青藏铁路最长的大桥,同时又是兼具冻土隧道和野生动物通道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环保桥”,为野生动物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第一次。该桥地处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区”,高寒缺氧,气候变幻无常,所有生产、生活物资需从格尔木市及以远地区长途运送,生产生活存在许多困难。
清水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位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与核心区的交接地带,这里生活着藏羚、野牦牛、西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同时生长着数以百计的珍稀植物物种。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环保,目前,青藏铁路全线共设置野生动物通道33处。监测表明,大批藏羚羊顺利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已经逐渐适应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
参考资料
29 October 2002 Qingshui River Grand Bridge of Qinghai-Xizang Railway mainly completed.中国研究院.2025-01-19
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特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新浪网.2025-01-19
[建设历程]世界高原冻土地段第一长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中国政府网.2025-01-19
聚焦青藏铁路-清水河:青藏铁路最长的特大桥.新浪网.2025-01-19
青藏铁路精神背后的奋斗故事.林周县人民法院.2025-01-19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清水河特大桥完成铺轨.中国新闻网.2025-01-19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 清水河特大桥完成铺轨.中国新闻网.2025-01-19
“藏2”次列车驶过清水河特大桥.中国政府网.2025-01-19
“青1”次列车顺利通过清水河特大桥.中国政府网.2025-01-19
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纪实.青海网.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