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中国最早致力于核聚变研究的专业科研院所、国家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聚变堆研发的核心单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重要支撑单位;建于1965年,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等方面的研究。该院通信地址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黄荆路5号,截至2022年11月15日,共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
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二机部东北地区503所;1965年,503所与二机部401所14室及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二室合并成二机部585所,迁建于四川省乐山市,1985年扩建于成都市;1988年10月,改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1997年,中国受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并投入运行;2000年,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拥有核聚变教育基地(成都)和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乐山)两个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是中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核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务院国资委“工业遗产名录”、第八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2020年12月,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发展历史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
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二机部东北地区503所。
1965年,503所与二机部401所14室及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二室合并成二机部585所,迁建于四川省乐山市,1985年扩建于成都市。
1988年10月,改名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
科研队伍
本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90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全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90人,中级研究人员362人。
主要职能
中国受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于1997年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获取与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设计建造与维护维修、聚变堆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业绩
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22个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实验。特别是198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两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及其实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水平,处于国际上同类型、同规模装置的先进行列,并在探索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A(HL-2A)于2002年建成,2003年在该装置中首次实现偏滤器位形放电,把中国核聚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配套与完善建设项目”,使这一核聚变装置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加热能力和时空分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实验装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开展近堆芯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能力。近几年在HL-2A装置上成功开展了偏滤器位形下的高密度实验、超声脉冲分子束、低混杂波等专题改善约束实验研究,在等离子体约束和输运、大功率电子回旋波加热、加料及杂质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充实了ITER数据库,为“十一五”核聚变能源开发和完成ITER计划任务奠定了基础。HL-2A已实现高参数条件下连续重复稳定的偏滤器位形放电,运行参数达到:纵场2.7T,等离子体电流433kA,等离子体放电时间3.15s,平顶时间2.5s,辅助加热功率2.5MW,等离子体线平均密度大于6×1019 m-3,电子温度4.93keV(约5500万度),获得了中国目前托卡马克装置最高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标志着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再上新台阶。在聚变堆设计与工艺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具备了开展聚变堆物理设计、概念设计、工程设计以及聚变堆堆材料和聚变堆堆工艺的研发平台。
承担课题
本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自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了ITER装置屏蔽包层、磁体支撑、气体加料、中子通量诊断等六大部件以及ITER试验包层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任务,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技术创新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员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渗注镀技术集成试验平台,成功开发出多种等离子体复合表面处理工艺;开发出材料改性多功能离子注入机系列、等离子体镀膜机系列、低温改性处理机、低温冷凝吸附泵、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屏、核磁共振成像稀土永磁体及超导磁体、真空计等高新技术产品及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与日常生活等领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欧盟标准设计、生产的表面处理设备出口欧盟,实现了整机出口发达国家零的突破。隔热膜产业化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合作交流
本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国际前沿课题与先进水平,广泛利用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藉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
获得奖项
建院40多年来,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024年9月11日,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入选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名单。
人才培养
本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出200多名硕士、7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和聚变工程技术骨干。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流动站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研究院有硕士生导师44名,有博士生导师33名。
联合办学
2000年本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分校”,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普通本、专科学历教育。
战略规划
根据国家核能开发规划,“十一五”期间,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将以“十五”形成的能力和技术为基础,充分抓住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建造期间的良好的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级改造后的装置以及承担的ITER计划项目,发展聚变关键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建设聚变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为中国开发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等离子体应用技术和非核优势技术,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前景
本院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组织以及国际友人的帮助。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希望,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在本世纪内升起中国的“人造太阳”,造福子孙后代!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已逝世),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永、童洪辉、陈庆川、周才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钟武律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许敏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童洪辉
国防科工委“511”和集团公司“111”人才工程管理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童洪辉、陈庆川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刘永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童洪辉、陈庆川、李强、但敏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李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钟武律
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童洪辉、陈庆川、李强、但敏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李强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钟武律
中核集团“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钟武律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10月学信网及研究院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设三个二级单位,共有18个研究室和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并设有等离子体应用中心、低温超导中心和计算中心。
下属二级单位:聚变科学所、成都企业部、乐山基地。
院级实验室:成都企业部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共建)
设施资源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同创材料表面新技术工程中心主要设备有多功能视线离子注入机、生物离子注入机、多功能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沉积系统、汽车零部件专用镀膜机、车灯保护膜镀膜机、磁控溅射镀膜机、多弧离子镀膜机、非平衡磁控溅射镀膜机、工模具离子镀膜机、柔性基材卷绕镀膜机、多功能复合镀膜系统、直流射频等离子炬及废物焚烧系统、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及设备、各种逆变开关电源、特种高压电源、自动控制电源、真空测量仪器及其它非标设备等。
科研成就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会刊,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入选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的来源期刊,一直是《核心期刊目录》物理类和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奖,中核集团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九五”国防科技情报刊物二等奖。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核心价值观:责任、安全、创新、协同
核工业精神: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
形象标识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统一使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形象标识。
标志图形为原子核模型图案和“中”字造型的结合,图案中电子轨迹线条含变体的“C”和“N”英文字母,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英文缩写“中核集团”。
整体图形是一个从下而上的立体透视,其节节攀升的势态,呈现出勇攀高峰的精神,象征着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勇往向前、争创一流。
参考资料
院情简介.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24-03-01
基地风采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研究基地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科协.2024-03-01
中国青年科技奖!天府新区他获得!.四川天府新区创新创业官方平台.2024-03-02
xs 历史沿革及历届院(所)长、党委书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24-03-01
校园招聘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23年校园招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2024-03-01
关于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拟表彰名单的公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