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华(1939年7月一2010年2月1日),女,原名陈韵琴,出生于西安市,是易俗社第十四期学员,工文武小生,秦腔艺术家。
1950年2月,陈妙华进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李可易、宋上华、贺孝民、叶盛兰、苏育民等名家。20世纪50年代初因饰《白蛇传》之许仙而一炮走红,1956年荣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二等奖,1958年随陕西省电影艺术团赴长春市拍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的拍摄,均担任主演,其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陈妙华身体和精神状况急转直下,遂而退出戏曲舞台。
1988年,易俗社在礼泉剧院里演出秦腔《虎口缘》,精神状况好转后的陈妙华作为主演登台亮相。20世纪90年代,陈妙华再次出演新编古典戏《节妇吟》,并且连演20余场。但之后,陈妙华再次走出人们的视野。2004年3月陈妙华又出现在舞台上,参加陕西省本土戏曲节目《秦之声》特别节目《咱们的陈妙华》的录制。2010年2月1日,陈妙华由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病逝于西安市,享年70岁。
陈妙华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秦腔小生代表性流派——“陈派”创始人。代表剧目《三滴血》《火焰驹》《夺锦楼》《紫金冠》《白蛇传》《京兆画眉》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9年7月,陈妙华出身于西安市的梨园世家,9岁进入易俗社学艺,师承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宋上华等秦腔名家。20世纪50年代初,十四岁的陈妙华以饰《白蛇传》中许仙而唱红古城戏剧舞台。1956年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接着,她们在陕西省委的安排下,跟随“三大秦班下江南”和“三大秦班上北京”,让秦腔艺术走向了全中国。
1958年她随陕西省电影艺术团赴长春市拍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她同肖玉玲、苏育民、刘毓中、全巧民等秦腔名流大师同台献艺,同在影片中联袂主演,她担任主角李彦贵。1960年,陈妙华又参加电影《三滴血》的拍摄,她依然领衔主演,而且以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分别担任周天佑和李遇春,以其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
十年动乱
正当陈妙华的艺术走向顶峰之时,传统剧目禁演,还提出女不能演男,男不能演女。1964年到1965年,陈妙华只能在新排的现代戏《社长女儿》中扮演配角地主婆子——老狐狸,由此陈妙华只好暂时放弃她所钟爱的小生艺术。此后十年,一顶“三名三高”的大帽子迅即戴到陈妙华的头上。十年动乱不仅使她的艺术才华受到压抑身心也受到摧残,结婚不到十年且育有两个儿子,却被迫离婚,这种家庭变故,进一步促使陈妙华身不由己地染上了神经焦虑症。20世纪70年代后,陈妙华身体和精神状况急转直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遂而退出戏曲舞台。
几度退隐
1979年下半年,在各方面关怀下,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随着传统戏恢复上演,陈妙华时隔多年重上舞台,并随团下厂下乡为群众演出。1981年12月为纪念刘毓中舞台生活70年,西安市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演出,陈妙华和她的老搭档全巧民演出了《虎口缘》。但好景不长,陈妙华的病情再次加重。易俗社的领导为了让她安心养病,决定送陈妙华到宝鸡精神病院住院,不久又转送礼泉精神病院就诊,陈妙华的身影再次从秦腔舞台上消逝。当时之所以转送陈妙华去礼泉县住院,一个重要原因是妙华生母后嫁礼泉,这样更便于老人家常去医院探视、照顾。另一个原因是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易俗社演职员曾赴礼泉县参加这一运动,体验生活,排演现代戏《走上新路》,易俗社由此和礼泉县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
1986年,时任易俗社社长景致雅、副社长孙莉群、冀福记研究后,决定带领部分演员去礼泉慰问精神病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以及当地干部、群众,以表达全社领导和同志们对礼泉多年来关心照顾陈妙华的感激之情。1988年易俗社在礼泉剧院里演出秦腔《虎口缘》,精神状况好转后的陈妙华作为主演登台亮相,剧院里人山人海,戏迷们慕名前来看戏,为自己心仪的名家捧场。20世纪90年代陈妙华再次出演新编古典戏《节妇吟》,并且连演20余场,轰动西安。但之后,陈妙华再次走出人们的视野。
2004年3月陈妙华又出现在舞台上,参加陕西省本土戏曲节目《秦之声》特别节目《咱们的陈妙华》的录制,与她一起被人们称为秦腔四姐妹肖玉玲、全巧民、李爱琴一一上台,和陈妙华“戏说”人生。陈妙华晚年因为疾病,腿脚不灵便,即便如此,她经常主动上门,与李东峰等后辈演员聊戏。
人物逝世
长期患病的陈妙华陷于生活困窘中。2009年7月的一天,陈妙华突然昏迷,经查确诊为脑梗死。虽然经抢救出院回家疗养,但老人的身体非常不好。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010年1月13日中午,她被紧急转入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ICU(重症监护室)抢救,一直插着呼吸机。2010年2月1日凌晨3时,陈妙华由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病逝于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享年70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陈妙华原籍湖北,父亲庄正中是20世纪30年代秦腔著名小生,从小耳濡目染,对秦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家庭生变,父亲远走,陈妙华随母亲过着艰难的生活。妈妈靠替人洗补把她抚养到九岁。陈妙华的婚姻“文革”中出现危机,后只好离婚。唯一的亲人就是由她抚养的儿子陈斌(在西安公路系统工作)。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陈妙华开始为儿子没有工作而着急。在时任易俗社社长冀福记的安排下,西安市劳动局正式安排陈妙华的儿子到公路系统工作。
社会关怀
2005年,易俗社为职工在大明官影院内建设宿舍楼,决定为陈妙华分配住房。由于陈妙华经济困难,社长冀福记与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合作,策划了《咱们的陈妙华》专场电视直播晚会,筹集资金。晚会展示了陈妙华师徒的艺术风采,并得到了秦腔名角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共筹得3.5万元善款。经过文化局和易俗社社委会、党支部的安排,陈妙华得以缴纳房款3.2万元,搬入新居。陈妙华及其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向她表达敬意。艾向东亲自慰问陈妙华,强调了她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贡献和地位。
兴趣爱好
陈妙华对人讲:“没有艺术细胞的人最好不要演戏。”她又给人说:“老师给我教的戏,我都要深入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我才演出。”陈妙华是一个把全部心思都用在艺术上的人,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她唯一的爱好是读书,是一个不善言辞、内心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在长影制片厂拍电影《火焰驹》时,她和李应真同居一室,从摄影棚一回宿舍就捧起书本读书,她对人讲:“我把世界的、中国的名著全都读完了。”
师承关系
凌光民,生于1923年,陕西西安桥人。乳名新霁,自幼家境贫寒,1936年入西安易俗社学戏,为该社第11期学生,师承郑香亭、田畴易等先生,主工花旦、小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即与邓维民在易俗社乙班挂头牌。先后演出大小剧目60余出,常演剧目有《青梅传》《三滴血》《软玉屏》《紫金冠》等,尤以《紫金冠》中貂蝉一角最为享名,功底扎实,长于做派,剧中的绸舞即始于他。
杨令俗,工小生,陕西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十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从陈雨农、赵杰民等。初习闺门旦,后改工小生,尤以生见长。舞台作风严谨,唱腔古朴大方。代表剧目有《西厢记》《夺锦楼》《盗虎符》《京兆画眉》《奇双会》等。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封至模(1893—1975),陕西长安人。他早年在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上学,后加入易俗社,对秦腔艺术的全面提高贡献很大。又办过陕西戏剧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李可易(1906-1967),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失学,进易俗社后,勤学技艺,苦修文化,成绩斐然,名列前茅,为他后来的演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业务上,他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生旦净丑行行皆能,秦腔、京剧、昆曲许多剧目他都背诵如流。他学识渊博,精通历史文化知识,除教传统剧外,还导演了许多新编历史剧,是—位能讲解、能设计、能示范、能教练的全能导演。
宋上华,工花旦。陕西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十二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从师陈雨农,是继王天民之后该社的著名男旦。20世纪40年代业已享名。他的表演细腻柔和,活泼自然,常与杨令俗同台合作,相得益彰。代表剧目有《拷红》《杀狗》《龙门寺》《贩马记》等。尤擅刻画人物性格,如红娘的聪慧伶俐,焦氏的泼辣善辩,刘翠屏的文静端庄,他都能生动地塑立于舞台上。曾以《杀狗》之焦氏,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
贺孝民,陕西蓝田人。1942年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1951年入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回到易俗社,担任导演、副社长等职。1990年12月退休。从艺几十年中,曾主演秦腔《京兆画眉》《琴箭飞声》《吕四娘》《风雪图》《十三妹》等二十多出剧目,执导《铜台破辽》《杨门女将》《双锦衣》《夺印》《山村新风》《万水千山》《女魂》《翰墨缘》《空海在长安》等三十多出剧目。1963年执导《红梅岭》获西安市现代戏汇演导演奖。1984年执导《卓文君》获西安市首届戏剧节导演一等奖。另有《日本女人关中汉》《三滴血》等剧参加秦、晋、豫“金三角”戏剧汇演、全国梆子戏调演等均获金奖。
叶盛兰(1914年—1978年),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师大平民小学,富连成科班,京剧演员、工小生、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他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相英俊,表演细腻,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龙、虎、凤三音有机结合。他能戏极多,文武昆乱不挡,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吕布与貂蝉》《罗成》《周仁献嫂》《贩马记》《八大锤》《雅观楼》《柳荫记》《西厢记》《白蛇传》《打侄上坟》《游园惊梦》《白毛女》等 。1978年6月15日,叶盛兰逝世。
苏育民(1917—1966),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乳名“三意”,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市,是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先生的三儿子,自幼随其兄苏哲民学艺,14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家》等,受到了好评。
弟子传人
张保卫,生于1954年,礼泉县人,一级演员,秦腔表演艺术家。1969年入礼泉县剧团,开始学艺主工小生,1979年调入易俗社。代表作主要有《白逼宫》《三滴血》《貂蝉》《火焰驹》《游龟山》《夺锦楼》《翰墨缘》《救裴生》《女魂》《酒泉魂》《空海在长安》《铡美案》等。
陈超武,陕西省周至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主攻小生,易俗社业务副社长,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西安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农工党西安市科教文委副主任,农工党新城区工委委员,农工党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支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吕秋娟,生于1962年,陕西泾阳县人,秦腔演员,前辈名家陈妙华先生亲传弟子。吕秋娟1975年开始学艺,先学旦角后改须生,在舞台上塑造了《金麒麟》中的余达、《戚继光斩子》中的戚继光、《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打镇台》中的王震等艺术形象。曾多次获青海省或西宁市会演一等奖和表演优秀奖。1994年从青海西宁调入百年老社—西安易俗社,并拜陈妙华先生为师,深得先生精心指导,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表演潇洒大方、刚柔相济,吐字清而不死,唱腔高而不炸,不管是唱腔还是表演,甚至是扮相,都酷似乃师,被人所称赞。拜师陈妙华之后,吕秋娟先后塑造了《三滴血》中的周天佑、《火焰驹》中的李彦贵、《软玉屏》中的丁守梅、《貂蝉》中的吕布、《翰墨缘》中的温席珍、《伉俪会师》中的柴绍、《情殇》中的何浩等一系列角色,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张全会,生于1954年,现为戏曲演员、专业老师。1969年考入宝鸡县剧团,1985年调入西安易俗社。历任宝鸡县剧团业务科长、西安易俗社青年团业务团长、陕西唐梨园秦腔影视剧院艺委会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国际港务区秦腔剧院四团团长。2013年3月8日进入西安新特龙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代表剧目有《李陵碑》《蝴蝶杯》《黄鹤楼》等演出剧目百余本(折)。多次在省、市戏曲大赛,中国艺术节、石榴花大赛中获奖。
李东峰,祖籍江苏省,现就职于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秦腔王子”),工文武小生,毕业于西安市艺术学校,本科学历。陕西民进促进会文化部副主委,陕西广播电视台特邀演员,陕西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西北政法大学秦腔研究会顾问。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芷华、李爱琴、王保易、张宁中、张保卫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德富、樊琦等 。主演剧目有:《战马超》《白逼宫》《八大锤》《胭脂》《白蛇传》《周仁献嫂》《穆柯寨》《三滴血》《盗虎符》《五女拜寿》《翰墨缘》《游龟山》《蝴蝶杯》《双锦衣》上下本《庶民情缘》《龙凤呈祥》《火焰驹》《软玉屏》上下本《群英会》《锯大缸》《貂蝉》《平贵别窑》《慈母泪》《花亭相会》《断桥》以及现代戏《秦腔》《易俗社》等。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舞台剧
电视艺术片
艺术特点
陈妙华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音色既宽广嘹亮,又纯净圆润,特别是共鸣腔的运用令人叹服。她很讲究声腔的润饰,能从人物内心活动出发,自然地把刚劲与轻柔、婉转与流畅、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使唱腔显得精雕细琢,跌宕别致,变化多姿,耐人寻味。
她不仅努力继承秦腔优秀的传统艺术,还用心吸取各剧种(特别是歌剧)的特点,并注意文化学习,因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善于从唱腔上表现丰富的感情,动作落落大方,干净利索。摆脱了秦腔那“挣破头”的演唱遗风,融入了委婉、清雅的韵律风格。她的表演朴实自然,在《三滴血》中,她一人饰演了两个孪生兄弟,成功地演出一文一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身份。她把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同地外化在形体上、表情中,显得真实贴切。她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舞台和银幕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戏剧舞台上观众公认的“金牌小生”,被秦腔界誉为“陈派”艺术。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陈妙华的离开,不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艺友,更是秦腔发展的一大损失。”(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评)
“新中国成立前,秦腔由于传统观念,不允许女演员扮演小生。陈妙华成为第一批小生女演员,在秦腔发展历史中,成为女扮男装表演的标杆。陈妙华通过她的表演,将男声的浑厚洪亮与女声的清亮酣畅相融合,形成秦声秦韵独特的美感。”(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评)
“就嗓音和唱功而言,陈妙华的天赋很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很难有来者的。陈妙华很有思想,有次找到他说,她认为要想当好演员,就必须有天分、有文化、能吃苦。陈妙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秦腔旦角演员郝振易评)
陈妙华凭借秦腔电影《火焰驹》《三滴血》名动西北,让“秦腔走向了全国”,其在《三滴血》中高、厚、宽、亮的唱腔和刚柔并济、自然朴实的表演,成为秦腔女扮男装的标杆,也成为后辈秦腔小生的表演“教科书”。(新华网评)
昔日舞台上那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陈妙华已经离观众远去。可是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在热爱秦腔的戏迷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在热爱陈妙华的戏迷心中,她永远都是那个光彩照人的英俊小生。(陕西广播电视台《吼奏腔》新媒体栏目评)
趣闻轶事
名字来源
陈妙华原名陈韵琴,是易俗社第十四期学员,当年考入易俗社后高培支先生为其改名陈妙华。
参考资料
陈妙华:那一刻止不住泪水长流(附精彩视频).搜狐网.2024-05-20
妙音华姿醉长安——秦腔前辈表演艺术家陈妙华.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9
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内附精彩视音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又见秦腔大家陈妙华(组图).新浪娱乐.2024-05-20
著名秦腔艺术家陈妙华因病去世 享年70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5-20
陈妙华:一个演员应有独创精神(附精彩音视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秦腔大家陈妙华病危(图).新浪网.2024-05-20
秦腔名家陈妙华病逝(图).新浪网.2024-05-20
西安秦腔剧院 打造全梅花版《火焰驹》.今日头条.2024-01-31
著名秦腔艺术家陈妙华因病去世 享年70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1-31
卢恺:陈妙华复出记(附精彩音视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9
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新华网.2024-05-20
陈妙华的戏曲人生.央广网.2024-05-20
深切缅怀│易俗社11期学生凌光民先生逝世,享年100岁.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杨令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05-20
历史钩沉 | 三意社早期的编导们.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全能导演”李可易.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宋上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0
贺孝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05-20
叶少兰忆父亲叶盛兰:百年大戏一小生.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苏育民:创造秦腔永难忘怀的艺术形象(内附精彩音视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
张保卫:德艺双馨名副其实(附精彩音视频).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8
秦腔名家陈超武.西安市艺术学校.2024-06-03
秦腔视频 | “陈派弟子”吕秋娟一段《扫窗会》,精彩好听!.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3
【孙存蝶艺术团】文·武小生---张全会.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3
戏曲校友介绍系列(五)——秦腔演员李东峰.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3
火焰驹 (1958).豆瓣电影.2024-05-20
三滴血 (1960).豆瓣电影.2024-05-20
对话张保卫:传承《夺锦楼》,我没有资格改动…….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