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号战列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海军服役的一艘“超无畏级”战列舰,也是日本帝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超无畏级战列舰。
扶桑号战列舰于1912年3月11日开工建设,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服役。1924年,扶桑号战列舰在吴海军工厂对前桅杆进行了改装,主要是增设和改造主炮目标测定所和主炮射击指挥所。1930年4月到1933年5月,扶桑号战列舰进行首轮大改装,其主炮最大仰角由30度提高到了43度,主炮的射程由25000米延伸到了35000米。根据不同部位,还在水下船体外部用1英寸厚的钢板3-4层强化,以对抗可能出现的水中弹效应。1934年9月到1935年2月,日本对扶桑号战列舰进行进一步改装,此次改装的主要工程是将舰艉延长7.62米,为的是维持长宽比。减少阻力以避免航速降低。1943年7月,扶桑号战列舰进行了最后的改装,增加了雷达和大量的防空机关炮。
扶桑号战列舰总体特点是舰体容积大,艏楼长,便于配置背负式炮塔群,其平均吃水8.7米,标准排水量3.06万吨,满载排水量3.59万吨,最大航速2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扶桑号战列舰6座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舰体中轴线上,并采用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渗碳镍铬钢作装甲,装甲总重8587.6吨,占排水量的29.3%。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扶桑号战列舰同属第一舰队的第二战队,该战队首次任务便是迎接袭击珍珠港的南云部队,此次航行是“扶桑”号战列舰的第一次作战行动,返航后获得了“功劳甲”的表彰。随后扶桑号战列舰参与日本制定的“阿”号作战。1944年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加入西村舰队,预备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对美国军队在莱特湾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后来于1944年10月25日遭美军击沉。1945年8月31日,扶桑号战列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海军效仿列强的军备扩充,试图实施代号“八八舰队”大规模造舰计划。该计划旨在建造一支由 8 艘搭载 41 厘米主炮、航速能达到 26 节以上的高速战列舰组成的战列舰群(包括 “长门级” 战列舰 2 艘、“土佐级” 战列舰 2 艘、“纪伊级” 战列舰 4 艘),以及由 8 艘航速能达到 30 节以上的巡洋舰(“天城级” 战列巡洋舰 4 艘,搭载 41 厘米主炮;“13 号级” 战列巡洋舰 4 艘,搭载 46 厘米主炮)组成的强大舰队。但是最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除了 2 艘 “长门级” 战列舰外,其他主力舰的建造都被终止。
而由于日俄战争的花费(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主动权,但未能获得战后赔款)以及随后需要修复战利品并纳入舰队,日本海军被迫拨出大量预算用于修复这些纳入舰队的舰艇和维护现有舰艇,结果在主力舰维护(所谓新建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的维护)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为了在这种局面下东山再起,日本海军决定建造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和四艘扶桑号战列舰。
研发及建造历程
扶桑号战列舰建于吴县海军造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并服役。1917年,扶桑号战列舰加装方位盘瞄准装置。
后续改装情况
1924年,扶桑号战列舰在吴海军工厂对前桅杆进行了改装,主要是增设和改造主炮目标测定所和主炮射击指挥所。改装后的舰桥和前桅杆融为一体。前桅杆开始向桅楼化发展。
1930年4月到1933年5月,扶桑号战列舰进行首轮大改装,由于全身几乎被炮塔占据,因此在改装中,没有多少追加新型装备的余地,尤其是又长又大的弹射器,为了塞进这个关键设备,不得不将其三号炮塔的方向调转,而把弹射器安装在炮塔顶上。此外,主桅的塔楼化目的是为了提高远距离炮战的观测能力,扶桑号战列舰的主炮最大仰角由30度提高到了43度,主炮的射程由25000米延伸到了35000米。对于水平防御,扶桑号战列舰在其弹药库和主机舱等关键部位加装了0.75到4英寸厚的装甲板,主炮塔的顶盖装甲也提高到了6英寸,而水下防御除了增加突出的防鱼雷隔舱以外,还新设了1到3英寸的纵隔壁,根据不同部位,还在水下船体外部用1英寸厚的钢板3-4层强化,以对抗可能出现的水中弹效应。
1934年9月到1935年2月,日本对扶桑号战列舰进行进一步改装,此次改装的主要工程是将舰艉延长7.62米,为的是维持长宽比。减少阻力以不使航速减低,由于延长了舰艉,这样可以将水上飞机的弹射器从第三号炮塔的顶部移到加长了的艉部,使其拥有搭载三架水上侦察机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防空能力,还将装上不久的两座40毫米机关炮换成双联25毫米机关炮八座。同时还将主桅顶部的六米测距仪换成八米测距仪。其他还设置了消磁电线、在防御隔舱内进行了钢管的充填、以及增设了应急排水装置等等。1943年7月,扶桑号战列舰进行了最后的改装,增加了雷达和大量的防空机关炮。
基本设计
船体设计
扶桑号战列舰的总体特点是舰体容积大,艏楼长,便于配置背负式炮塔群。舰艏采用日本海军舰艇特有的飞剪艏。舰艏两侧适度向外倾斜,以提高适航性。与其他日本舰艇一样,舰艏顶端镶嵌着一枚代表天皇氏皇室的金色菊花御纹章,由柚木制成,表面包以金箔,直径1.2米。舰艏每侧设有主锚一副,并在右舷增设一备用副锚。备用副锚1936年撤装,改为左右舷各增加一副舰艏主锚。这样舰艏两侧各有两副主锚。日本海军大型战舰的主锚是无杆锚,重8吨,锚链粗76毫米,一副锚链由数节构成,每节长25米。起锚装置是1部绞盘和3个锚链轮。备用锚撤装后锚链轮减为2个。
动力系统
扶桑号战列舰建造时全长205.13米,水线长202.69米,宽28.65米,平均吃水8.7米,标准排水量3.06万吨(有资料称2.933万吨),满载排水量3.59万吨,最大航速22.5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载员1193人。
扶桑号战列舰上装备两种共24座宫原式锅炉,其中有8座双面燃油燃煤混合锅炉,因其有两个炉门又名为宫原式双炉门锅炉。其余16座为宫原式单面燃油燃煤锅炉,因其只有一个炉门,又名为宫原式单炉门锅炉。当时世界各强国海军战舰都实现了油煤混烧,扶桑号铁甲舰级也不例外,搭载重油1026吨、煤5022吨。各锅炉舱均配置在烟囱下方。1号烟囱下面是1、2号锅炉舱:3号炮塔后面和2号烟囱下面是3.4号锅炉舱。后舰桥下面的4号炮塔和5号炮塔之间的区域安置有前、后轮机舱。考虑到单舵面积过大,易受破坏,朱槿级采用了双平衡舵结构。每个平衡舵置于内侧螺旋桨后面。舵轴向外舷倾斜10°。螺旋桨为4部三叶片螺旋桨,直径3.505米。
武器系统
1915年刚竣工时,扶桑号战列舰的6座主炮塔全部布置舰体中轴线上,每座炮塔配备两门45倍口径的356毫米线膛炮。自舰艏至舰艉编号依次为1~6号炮塔。舰艏处的1、2号炮塔为背负布置,炮塔后面就是舰桥。副炮和备炮方面,配备了 50倍口径的152毫米单装炮16 门以及 40倍口径的76毫米单装高射炮4门,这些火炮可用于应对中近距离目标。此外,还装备了 6 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第二次改装后,该舰主炮配置不变。副炮和备炮有所调整,152毫米单装炮减少为14 门,新增了40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4座,增强了对空防御能力。同时,还增加了 25毫米双联装高射炮8座和13毫米四联装高射机枪2座,进一步提升近距离防空火力。
上层建筑
舰桥位于前桅杆基部,环桅杆构造,由罗经舰桥和司令塔构成。舰桥上方装有1.5米测距仪两部,呈并列设置。司令塔呈椭圆形桶状,长4米,宽6.7米。司令塔和罗经舰桥之间设有一平台,并列两部安装3.5米测距仪,右舷的那部要比左舷的高一些。两部测距仪可同时在单舷使用,以保证副炮射击。扶桑号战列舰的前桅杆是有高大顶桅的三脚桅、结构坚固、刚性强、不易被摧毁。桅杆上部设有射击观测所。
舱室及装甲设计
扶桑号战列舰竣工时设有舰艉游廊,又称舰艉走廊,设置在舰艉将官舱的外舷,是舰长、司令官散步休息的场所。但在试航时发现,当以全动力的60%航行时,舰艉波便冲到舰艉游廊甲板上:当以全动力的80%航行时,舰艉波几乎漫上舰艉甲板,因此舰艉游廊很快被撤装。舰艉两舷各有中型副锚1个,为带有霍尔锚头的有杆爪锚:甲板上覆以柚木板材,每根板材宽222毫米,厚76毫米。舰艏部的甲板除覆以柚木板材外,还在锚链导板处铺装了钢板。
扶桑号战列舰采用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渗碳镍铬钢作装甲,装甲总重8587.6吨,占排水量的29.3%:装甲最厚处为司令塔。由于呈椭圆形桶状结构,因此司令塔正侧面连成一体,装甲厚度一致,正、侧面厚351毫米,顶部厚152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80毫米,转轴倾角30°,侧面装甲厚152毫米,顶部装甲厚115毫米,围盾装甲厚305毫米。每门副炮的炮廓防盾装甲厚90毫米,顶部装甲厚152毫米。舷侧水线装甲带装甲厚300毫米。由宽3.5米、长5米、重41吨的300毫米VC钢装甲板构成。水线装甲带上方装甲厚203毫米,下方装甲厚102毫米。炮廓之间(即最上甲板和上层甲板之间)的舰体部分装甲厚152毫米。最上甲板装甲厚33毫米,上层甲板厚76毫米。整个舰体被分割成737个水密舱.其中574个在水线下,163个位于水线以上。为防御鱼雷,整个舰体装有钢质防鱼雷网,安置在上层甲板稍低的位置上.由吊柱固定。
性能数据
基本数据
改装一期(1915年)
改装二期(1935年)
同级舰
山城号战列舰(Yamashiro)是扶桑型战舰的2号舰。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于大正2年(1913年)11月11日在横须贺工厂动工,大正4年11月3日下水,大正6年3月31日完工,因为会计年度的关系,赶在这天进行交舰典礼挂上舰旗,但还有剩余的工程进行,真正完成是在两个月后。山城号的装备和扶桑号相同,只进行过一次改装,于昭和10年(1935年)3月30日完成,费时四年多。改装后飞机弹射器装在后甲板,让第三炮塔附近有多些空间,消除了姊妹舰扶桑号那种前樯楼不稳的现象。山城号改装完成后立即成为联合舰队的旗舰。
山城号进曾支援了多次对中国的侵略作战:如澎湖、秦皇岛市、舟山群岛、青岛市、旅顺、大连市及高雄港均曾出现它的踪迹。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此外,山城号曾参与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任务,之后到1944年9月以前,山城号成了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加强防空火力。
服役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扶桑号战列舰属第一舰队的第二战队,该战队拥有48门14英寸主炮、在联合舰队中,第一舰队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其中第一战队由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及其姊妹舰“陆奥”所组成,直属于山本五十六指挥,而高须四郎中将的第二战队便成了当时的主攻手。人们通常因为她们一直逗留在其驻地的柱岛而讥笑她们是“柱岛舰队”。“柱岛舰队”的首次任务便是迎接袭击珍珠港的南云部队的凯旋,这次航行是“扶桑”号战列舰的第一次作战行动,虽然没有发射一发炮弹,但返航后获得了“功劳甲”的表彰。中途岛战役的惨败后,日本帝国海军一蹶不振,扶桑号战列舰又一次退回柱岛开始了他们的作战训练。随着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连号称绝对国防圈的塞班岛也成了美国军队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如果该岛失守,日本本土将会置于美国战略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日本为了死守这个要害之地,制定了决战方案:“阿”号作战。为了参加作战,“扶桑”号也被召集,和因为事故丧失了僚舰“陆奥”的长门号战列舰编入同一部队,奔赴塔威塔威,不过最终“阿”作战以日本海军的惨败而告结束,随后扶桑号战列舰于1943年7月返回吴港,进行了最后的改装,增加了雷达和大量的防空机关炮。
1944年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加入西村舰队,预备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对美国军队在莱特湾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最终该舰和其他舰艇在苏里高海峡口遭到奥登多夫指挥的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州、加利福尼亚州、田纳西州、西弗吉尼亚州和密西西比州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同时还遭到了美军驱逐舰、鱼雷快艇的鱼雷攻击,于1944年10月25日沉没。1945年8月31日,扶桑号战列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名。
参考资料
扶桑【扶桑型戦艦 一番艦】 .japanese-warship..2025-02-22
再投稿:架空艦満載:八八艦隊計画(2023年版)と、計画中止後の戦力補完策としての「扶桑級」戦艦大改造計画 .fw688i.hatenablog..2025-02-22
IJN Fuso.militaryfactory.com.2025-02-22
日军扶桑级战列舰(图.搜狐.2017-02-08
Fuso-class Battleship .ww2db.com.202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