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家妇女
《良家妇女》(A Good Woman)是黄健中执导,李宽定编剧,张伟欣、丛珊、王佳艺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85年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解放前夕的黔北山区流行大媳妇、小丈夫的婚俗,解放后,深受这种畸形婚配所苦的年轻女性杏仙冲破封建枷锁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故事。
剧情简介
解放前夕的黔北山区,世代流传着养童养媳的畸形婚姻习俗。十八岁的余杏仙(丛珊饰)嫁给了易家寨六岁的小丈夫易少伟(王隹艺饰)。他们平日里以姐弟相称,尽管少伟还三天两头尿床尿裤子,但他们在一起十分融洽。婆婆五娘(张伟欣饰)是个命运坎坷而善良的女人,早早死了丈夫,拉扯着儿子相依为命,至今守寡。杏仙过门后,一家三口过得平平静静。农忙时,五娘的侄子开炳不时来帮工,与开炳的接触中,杏仙心生好感。不久山区解放了,开炳又来到易家,开炳和杏仙也越来越喜欢对方。一生受封建思想荼毒的三嫂(梁彦饰)察觉此事,便挑唆年幼的少伟与杏仙闹别扭;并鼓动村里人上演“捉奸”的闹剧。平日里懦弱的杏仙挺身而出,当众宣布要与少伟离婚,与开炳在一起。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1.黄健中本来没读过李定宽的小说。1984年初,两位河南农村作者托杂志社把他们改编的《良家妇女》剧本转寄给黄健中。剧本的风格引起黄健中的兴趣,他找来原作阅读,一下子被小说中描写的民俗民风迷住了。此后,黄健中多次打长途电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联系李定宽,终于把他请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改编剧本。
2.虽然没有采用河南青年作者的剧本,但两位改编者附在剧本后的信让黄健中相信尽管当时流行“功夫片”,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仍会喜欢艺术情趣较高的影片,这给了他创作的信心。
3.由于小说本身就侧重描写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来揭示人物内心,所以,李定宽改编时相当顺手,只用了二十几天就完成了电影剧本。
4.在读原作时,黄健中曾设想从民俗角度观照山区女性命运,把片头杏仙出嫁的场面处理得喜气洋洋,富有地方特色。然而,在贵州李宽定的家乡采风时,黄健中听了很多有关封建婚姻的故事,深有感触,提出给片中加入一个疯女子,把疯女子当成所有妇女心灵的折射、象征。同时,他还改变了过去对于开场的婚俗、民俗想法,决定从片头开始就渲染悲剧气氛,让疯女人的悲歌贯穿整个婚礼。
5.片中杏仙踩石碓的镜头,按贵州人的习惯应该是单脚踩,但是黄建中认为那样拍出来难看,就让演员按他的老家闽南地区的习惯,赤着脚,双脚踩在踏板上来回移动重心。
获得荣誉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本来可以拍成一部控诉封建罪恶婚姻的影片,也可以满足于在不同层次上刻画人物的感情冲突,然而,该片没停留在这些层面,导演把视点从透视生活升移到透视历史,对这个古老的故事做了超越时空的开掘,从而概括了数千年来中原地区女子悲惨的命运。导演不仅仅关注着纵向的历史,还以更深沉的感情,从横向加以延伸,揭示了杏仙身边发生的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同样视为天经地义看待的悲剧。导演用造型讲究、构图别致的电影画面,传递给出丰富而多义的信息,把一桩特定的畸形婚姻放到历史的纵向与横向的延伸中去考察,既不猎奇媚俗,又不回避人性的深层揭示,既有同情和叹息,又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当代电影》评)。
负面评价
该片在艺术处理上有精心的探求,而在思想内蕴的开掘和悲剧形象的塑造上,却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影片的开头字幕独特而有气势,借助电影艺术特有的声画结合,顿时为影片即将现的妇女生活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但是,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光彩,首先是同人物形象塑造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一要求来看,该片存在明显不足。影片在小说提供的文学基础上比较集中地写了五娘、杏仙、三嫂、大嫂等几个黔北山区的农村妇女形象,其中五娘与杏仙形成了一组人物对比。该片采取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较为简练地突出了人物各不相同的思想品格。但令人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循着这组人物关系的情节线索,深入地开掘五娘和杏仙两个人内在的冲突,却反而过分追求艺术风格上的含蓄、隽永、淡雅,致力于对人物美好人性和情意的揭示,也就减弱和冲淡了影片应有的悲剧色彩。(《电影新作》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8月12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良家妇女 (豆瓣).豆瓣.2022-01-01
八十岁还有拍片计划!导演黄健中分享人生经验.京报网.2024-08-12
良家妇女幕后基本信息.七猫影视.2022-01-01
良家妇女获奖记录.七猫影视.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