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浙东白鹅

浙东白鹅

浙东白鹅,又名象山白鹅、奉化白鹅、定海白鹅、越鹅,是中国肉鹅的著名地方良种,属中型肉用白羽鹅种。1989年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

据奉化县志记载,早在晋朝(公元265-420年)就开始饲养大天鹅,距今已有1600多年。浙东白鹅分布于浙江省东部的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萧山区等地,尤以象山县奉化区两县(市)为多。浙东白鹅肉质肥嫩,屠宰率高。在定海农村,一般新女婿上门到丈母娘家,在礼担上少不得挑一只大白鹅,逢年过节,一般也以白鹅作为一种主要的高档食品和祭祀品。

品种介绍

古人对浙东白鹅有“飘若浮云,骄若游龙”的赞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初唐文学家骆宾王8岁时所作的《咏鹅》,字里行间体现古人对大天鹅的“爱意”。晋代王羲之的爱鹅情结也为天下人所知,他以字换鹅等故事被广为传诵。据考证,他们所涉的白鹅就是浙东白鹅品种。

由浙江省农业厅1980年出版的《浙江省畜禽品种志》中记载了浙东白鹅的产区分布图,萧山区也是产区之一。

物种对比

品种性能

浙东白鹅成年公鹅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胫长分别为:5.04±0.04公斤,30.50±0.11厘米,8.70±0.11厘米,9.40±0.09厘米,9.10±0.07厘米,成年母鹅分别为:3.99±0.02公斤,28.20±0.05厘米,8.20±0.05厘米,8.50±0.04厘米,8.30±0.03厘米。一般每年有四个产蛋期,每期产蛋量为8~13个,一年可产蛋40个左右,平均蛋重为149.1克,蛋壳白色。浙东白鹅是肉质较优的白色中型鹅种,但未经有计划选育,个体间良莠不齐,遗传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浙东白鹅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耐粗饲,以食草为主,生长快,从雏鹅到成年大天鹅只需三个月左右。在其性成熟之前就可宰杀食用,故无须阉割等手续。一年可养四期,按季节分为冬至鹅、清明鹅、菜花鹅、夏至鹅(夏篮摊)。

繁育技术进展

人工醒抱

人工药物醒抱,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阻断引发抱窝的神经递质的传递,进而阻断催乳素的分泌,从而阻止抱窝,缩短抱窝期和恢复期,增加产蛋期,达到增产的目的。

纯繁和杂交育种

浙东白鹅在Ⅰ世代至Ⅱ世代选育过程中,产蛋性能取得的进展明显。浙东白鹅Ⅱ世代受精卵率为84.96%,受精蛋孵化率为84.07%。Ⅱ世代母鹅每只提供苗鹅数为30.97只。

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

浙东白鹅4个品系产蛋曲线虽存在差异,但大体趋势是一致的,即9月份开始产蛋,持续到来年的5月份休产。10月份产蛋量突然下降,可能与气候变化相关。

产地

浙东白鹅产地(或分布):原产于浙江省东部。目前主要分布于宁波市象山县余姚市宁海县奉化区慈溪市、江北,舟山市舟山岛岱山县绍兴市上虞区、绍兴,杭州市萧山区等。浙江外的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海南省等十几个省市有饲养。

数量:据1980年不完全统计年饲养量达130多万只。2011年饲养量预计600万只,其中核心产区象山县为265万只。

主要特性

中等体型,结构紧凑,体躯长方形和长尖形两类,全身羽毛白色,额部有肉瘤,颈细长腿粗壮。喙、蹼幼时橘黄色,成年后橘红色,爪白色。初生重为105克;成年重公鹅为5044克,母鹅为3985.5克。屠宰测定:70日龄半净膛为81.1%,全净膛为72.0%。150日龄开产,年产蛋40枚左右,平均蛋重为149.1克,壳白色。公母配种比例1:10,种蛋受精率为90%以上。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2020年5月29日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农业部.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