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八有学

十八有学

十八有学指的是在佛教中有学位上的十八种修行者,这些修行者尚未达到涅槃境界,仍需继续修习才能证入。他们与九无学并称为二十七贤圣。

词语来源

十八有学这一术语源于佛教,具体记载在《中阿含经》卷三十〈福田经〉中。此外,《顺正理论》卷六十五也有相关的描述。

内容解释

经典列表

《中阿含经》列举了包括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在内的十八种有学状态。《顺正理论》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加入了阿罗汉向,并改变了排序和翻译。

具体分类

预流向

预流向,也被称为向须陀洹,是指处于见道前十五心的状态,即将成为预流果的因位。

预流果

预流果,即得须陀洹,是指已经进入第十六心的状态,意味着开悟入无漏圣道之流,这是最初的果位。

一来向

一来向,也被称为向斯陀含,是指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烦恼的阶段,即将成为一来果。

一来果

一来果,即得斯陀含,是指断除了欲界第六品烦恼,只需往返欲界人间一次即可达到涅槃的境界。

不还向

不还向,也被称为向阿那含,是指断除了欲界第七、八品烦恼,即将成为不还果。

不还果

不还果,即得阿那含,是指断除了欲界第九品烦恼,不会再重生于欲界。

阿罗汉向

阿罗汉向,即断除了色界初禅第一品至无色界有顶第八品烦恼,即将成为阿罗汉。

随信行

随信行,也被称为信行,是指通过相信他人的教导而修行的钝根者。

随法行

随法行,也被称为法行,是指通过自行阅读经典等途径,跟随教法而修行的利根者。

信解

信解,也被称为信禅定,是指由随信行进入修道位的修行者,表现出明显的信心和理解。

见至

见至,也被称为见到,是指由随法行进入修道位的修行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验证佛法。

家家

家家,是指在一来向中的一类,断除了欲界的三品或四品烦恼,会在人天之间反复出生三次或两次。

一间

一间,也被称为一种,是指在不还向中的一类,断除了欲界第七、八品烦恼,会经历一次欲界人间或天界的轮回后再达到涅槃。

中般

中般,是指在不还果中的一类,会在色界中有时就达到涅槃。

生般

生般,也被称为上行,是指在不还果中的一类,会在新生后不久就达到涅槃。

有行般

有行般,也被称为行般,是指在不还果中的一类,会在色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修行后达到涅槃。

无行般

无行般,也被称为无行般,是指在不还果中的一类,会在色界经过长时间的懈怠后最终达到涅槃。

上流

上流,也被称为上流色究竟,是指在不还果中的一类,会上升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后达到涅槃。

身证争议

对于身证的地位,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认为它是十八有学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则认为它不属于有学位。《阿毗达摩俱舍论》指出,因为灭定不是学也不是学果,所以没有将其作为有学的类别。

成实论差异

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包括随信行、随法行、随无相行三种,以及须陀洹、行斯陀含、斯陀含、行阿那含四种,再加上中阴灭、生有灭、不行灭、行灭、上行至阿迦尼吒灭、至无色处、转世、现灭等八种,共计十五种,再加上信解脱、见得、身证三种,总共十八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的说法基本与有部一致,但也有所区别,比如将随信行、随法行视为方便位而非有学位,因此未列入十八有学之中,而是增加了身证和极七返有两位。

相关概念

十八有学与九无学共同构成了二十七贤圣的概念。

参考资料

十八有学.佛学大辞典.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