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正(zhēng)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
中国古代历法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例如,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名称由来
中国古代历法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例如,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代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如果天干地支纪年法来称呼,一月称“建寅”之月,“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读音变化
周朝时,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每年开头的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名“政月”。秦始皇(嬴政)正月出生,取名为“政”。他觉得“正月”的“正(zhèng)”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就下令把“正月”的zhèng改读为zhēng。后来,正月也称“新正(zhēng)”,正月初一称为“正(zhēng)旦”。这种读法一直沿用至今。
相关节日
春节
春节,古称元旦、元日、元正、新年,“春节”作为正式名称出现较晚,1913年袁世凯北洋政府率先在公文中用这一概念取代农历元旦,逐渐流行开来。春节习俗在汉代已出现,家人围坐向长辈敬椒酒,初步形成祭祖和给长辈拜年的习俗。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还有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在中国古代,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相关文学
诗词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木兰花令
(宋) 苏轼
元宵节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
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节于通建灯夜升南楼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原地区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本章节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来,了解下!.百家号.2023-11-17
“正月”和“腊月”的来历.北方网.2023-11-17
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央视网.2023-11-17
春节习俗的现代转型.光明网.2023-11-17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央视网.2023-11-17
流光溢彩闹元宵|元宵节习俗有哪些?.百家号.2023-11-17
元宵节诗词大全,元宵快乐!.上观新闻.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