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桑蛸,中药名,是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桑螵蛸味甘、咸,药性平和。归肝、足少阴肾经。桑螵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磷脂、氨基酸、糖、脂肪等。其中,蛋白质、磷脂类、氨基酸是主要活性成分。营养价值高,具有促进红细胞发育、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缺氧、抗疲劳、抗利尿、敛汗、促进消化液分泌而助消化、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桑螵蛸的功效作用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改善男性不育症。
入药部位
干燥卵鞘。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归肝、肾经。
相关配伍
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本草纲目》)
炮制
采集加工深秋至次春收集,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用时剪碎。
药材性状
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卯,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相关论述
《本经逢原》:“桑螵蛸,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神农本草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药材简介
功效与作用
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服用禁忌
毒性反应
如何选购
温馨提示
中成药
对比功效
用药误区
其他注意
参考资料
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有来医生.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