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昌
1948年12月12日,黄德昌出生在现代江苏省启东市东海乡德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万恶的旧社会,在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下,他家受尽了欺压,父母一天到晚干活,累断筋骨苦弯了腰,到头来还糊不住全家的7张嘴,他的两个哥哥先后被饥饿和疾病夺去了生命。
生平经历
1949年,黄德昌的家乡解放了,他家和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一样,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他的父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从黄德昌懂事起,就对他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教育,使他从小憎恨万恶的旧社会,憎恨地主资本家,憎恨帝国主义,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解放军。
1955年9月,黄德昌入自字小学读书,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他尊师守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深得学校师生好评。
1961年7月,黄德昌毕业回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他爱好文艺,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演奏民族乐器,1964年被大队文艺宣传队吸收为队员。在老队员的热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成了文艺宣传队中一名能歌善舞的多面手。
1963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雷锋的热潮,黄德昌积极投入。他文化水平不高,学习毛主席著作比别人费力,不是字不识,就是词句和典故不理解,但他不气馁,不退缩,遇到不识的字就查字典,不易理解的词句和段落,就反复阅读、钻古董呈虚心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他以雷锋为榜样,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创造人生的价值。生产队里的军属缺少劳力,他就主动去帮助干活。队里“五保户”顾三郎老大爷病了,无人照顾,他经常帮助请医、买药、料理家务。冬天,顾大爷衣服单薄,黄德昌就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了他。
在生产劳动中,黄德昌吃苦在前,专拣重活脏活干。一次队里运肥,队长见他身体不适,安排他干活。他忙说:“这点小毛病算不了什么,我能担。”在他执意要求下,队长只好让他担粪。平日干活,看到老大爷、老大娘干得慢,他经常帮助他们干。
黄德昌十分爱惜集体的财产。1965年秋,他正在地里和社员们一起除草,河对面生产队的仓库失火了,他发现后,立即飞步奔向火场。为了赶时间,连衣服、鞋子都不脱,就从齐腰深的河里趟过去,鞋子陷在河泥里也顾不上捞。一到火场,他急忙接过别人手中的水桶,飞速到沟中取水。他火里进,反复急速奔跑,脚被划破流着鲜血,他都不介意。
在民兵训练中,他以解放军为榜样,不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北风怒吼的寒冬,都紧握手中枪,苦练杀敌本领。他还率领排里民兵出海巡逻,和解放军并肩守卫海防。
黄德昌在高小毕业后回乡9年中,多次评为“五好社员”和“五好地方武装”,两次评为公社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黄德昌从小就期望着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担负保卫祖国的重任。1969年初,征兵工作开始后,他高兴得象个小孩似的,即与父母谈当前的形势和保卫祖国的意义,倾吐自己报效祖国的意向。父母感到他的话句句在理,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1969年2月,组织正式批准他入伍,黄德昌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激动万分,告别了父老乡亲,带着家乡人民的盛情和重托,踏上了保卫祖国的征程。列车向祖国的大西北飞驰,沿途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暗暗下了决心: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保卫好祖国的西北大门。
黄德昌来到甘肃省甘南军分区玛曲县中队,当了一名战士。他决心到最艰苦的工作岗位磨练自己。他知道中队的牧场地处山坡,住帐篷,烧牛粪,放牛羊最艰苦,接连5次申请,要求到牧场放牧,中队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放牧。
牧场海拔3700多米,空气稀薄,气候多变,一阵大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雷。他刚到那里,感到不适应,经常头晕气喘,四肢无力,路也走不动。他暗暗地问自己:“甘肃人民世世代代能在这里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坚持战斗?”他决心坚持锻炼,战胜高山反应。一次,他在翻越一座大山时,突然眼前发黑头发晕,双腿迈不开步,同志们劝他休息,他稍休息了一会,又和战友们一起前进。他扎根牧场,主动与当地的牧民搞好关系,向他们虚心请教放牧知识和技术,用自己的津贴买了藏文版毛主席著作送给他们。牧民群众高兴地说:“金珠玛米(解放军)给我们送来了毛泽东思想,我们翻身牧民永远跟着共产党,誓把穷根子全拔光。”在放牧场,黄德昌和战友们一起早出晚归,赶着羊群,风里来雨里去,踏霜冒雪出,满身泥水归,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为了让羊吃饱长肥,他经常爬山涉水,到很远的地方找好牧草。羊病了,他一夜又一夜地守护,给羊熬汤喂水,并设法用土方土药治疗,还脱下自己身上的棉大衣,盖在病畜身上。在 黄德昌处处以苦为乐,乐于助人。他所在的牧场有两顶帐蓬,他把新帐篷让给别的同志,自己住旧帐篷,一到下雨下雪天,他的铺盖、衣服被漏湿了,自己全然不顾,但他唯恐战友受冻,常常深夜起来,为他们盖被。平时,他还利用饭前饭后休息时间,为中队拾牛粪、垫猪圈、掏厕所、扫院子。星期天更是闲不住,不是为战友们理发,就是炊事班帮忙,或替别的同志站岗。他为以自己的辛劳换来战友的欢乐而感到快慰。他入伍3个月,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终,又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9年12月28日,黄昌德和往常一样,起床后,首先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又帮炊事班倒了炉灰,然后到练号场去训练。突然,练号场附近的七里河玻璃厂的厂房上面,冒起了一团团浓烟,翻滚着冲向高空。工厂失火了!火光就是命令,他和大家向火场飞奔而去!他攀登到一座被熊熊烈火所包围的厂房顶上,与烈火奋勇搏斗。凶猛的烈火正从车间朝着房顶急卷,厂房成了一片火海。输油管的一个阀门,喷着长长的火舌,“嗤嗤”作响。离输油管不远的地方就是油库,如不迅速扑灭烈火,油库就有着火爆炸的危险。国家的财产,工人的生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威胁!黄德昌在房顶上拼尽全力左扑右打,可烈火还在燃烧。房梁在倾斜,房顶在下沉,下面的人向黄德昌高喊:“快下来,房子要塌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一个劲地与烈火搏斗。突然袭击然间,发现前现与烈火搏斗的一个工人同志,因房梁下沉,身子站立不稳……他往下一看:“不好!下面是水泥台,掉下去就有愈来愈危险!”就在那个工作即将掉下去的一瞬间,黄德昌飞速向前,一把将那个工作拉住。由于用力过猛,他脚一滑,掉了下去……
昌悼念黄德
工人得救了,黄德昌献出了的轻的生命。为了悼念黄德昌,甘肃省军区于1970年1月6日在他牺牲的地方召开追悼大会,他生前所在部队的首长、战友、家乡的代表和亲属、驻地干部1000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追悼会。会后,将他的遗体安放在华林山革命烈士陵园。1970年7月25日,上级领导机关发出了《关于开展向黄德昌同志学习的决定》。7月29日,中共甘肃省军区委员会召开庆功大会,给黄德昌追记一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批准他的妹妹黄佩兰应征入伍。8月26日,《甘肃日报》发表了题材为《一颗红军为革命,勇为人民献青春》的专题报道,号召大家学习黄德昌的英雄业绩。为了永远学习这位英雄,黄德昌的家乡人民把1971年新创点的一所小学命名为德昌小学,让千千万万革命后代学英雄思想,走英雄成长道路,创英雄业绩,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黄德昌.中华英烈网.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