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墓(外文名:The tomb of Li Yuanhong),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都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黎元洪的墓地,“民国三大陵”之一,位于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即现今华中师范大学校内,靠近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整个墓园占地12亩,整座墓园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

黎元洪墓始建于1935年,直至1938年武汉沦陷时还未能修竣完工。武汉解放后,黎氏墓园被湖北省林业厅勘测设计大队占用。1966年9月,黎元洪墓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被毁。武汉市政府先后于1981年、1985年进行重新修建。1998年,黎元洪墓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黎元洪墓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武汉市政府再次拨发专款,对整个墓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将原有的黎元洪墓地扩充为民国大总统两周王陵

建筑背景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1883年(光绪九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卒业后派往海军服役。1894年中日战争中,黎元洪死里逃生战后投张之洞,被委以帮带,并随张之洞至鄂。曾三次赴日考察军事,先后升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前锋统带,21岁成为协统领,协助张之洞兴办实业。1909年(宣统元年),黎元洪以军界代表参加铁路协会,力争粤汉铁路收归商办,同时又率兵镇压饥民暴动。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并与孙文黄兴一起被誉为“首义三杰”。此后,黎元洪两度出任民国大总统。1928年,黎元洪在天津市去世,1932年其灵柩运回武昌,1935年11月,北洋政府在全国三大两周王陵之一的洪山区为其举行国葬,并迁其夫人灵柩合葬一处。

历史沿革

黎元洪墓始建于1935年,黎姓夫妇入葬不久,即修建陵园工程,占地约百亩余,园内竖碑刻石以昭永久,其中“大总统黎公碑”,碑文为章太炎所撰,李根源手书,还有江苏吴江区金天羽所撰墓志铭,江宁邓祁述书。墓园工程一直延续到1938年武汉沦陷时还未能修竣完工。武汉解放后,黎氏墓园曾一度空置,后被湖北省林业厅勘测设计大队占用。

1966年9月,黎元洪墓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中被毁。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武汉市政府拨款,在原基后侧重建新墓一座。不久塌陷,1985年又由武汉市政府拨款2万元重新修建,墓前竖有“大总统黎元洪之墓”的石碑。1998年,黎元洪墓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黎元洪墓经历又一次较大的修缮,该次修缮,将砖砌墓围及墓家顶部均改为麻石块雕琢加工砌筑,并适量增大了墓的体量。

2008年,黎元洪墓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政府再次拨发专款,对整个墓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将原有的黎元洪墓地扩充为占地12亩的民国大总统两周王陵,成为武汉地区凭吊黎元洪的辛亥革命纪念地。

建筑布局

整个墓园占地12亩,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黎元洪墓坐北朝南,墓成圆台形,墓前立有花岗石石碑,碑上刻有“大总统黎元洪之墓”,墓四周有八角形围墙。

2010年,武汉市政府对黎元洪墓进行改造,在保留从湖北省林业勘测设计院大楼东南端入口通道的基础上打通两入口,与华中示范大学校园道路贯通,使其出入方便不成死角,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黎元洪墓园在重重封闭中的“孤岛”格局,以方便游客及凭吊者能通行无阻。并在规整修缮初复墓园的基础上,在墓园西北角添建园顶六柱仿西式凉亭一座,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取名“黎公亭”,在墓前神道前端增建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一座,正心间宽3.8米,两侧次间各宽2.2米,坊通高6.1米,牌坊正面正中镌刻“共和磐石”四字,反面镌刻“乾坤正气”四字,次间分别镌刻“纯德”“恳至”“卫和”“谦挹”。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红卫兵毁墓

“文革”期间破“四旧”高峰时,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的两派红卫兵参与掘墓,过程中未打旗、未喊口号。红卫兵先试图打开墓北边与墓道连接处的坚固石门,未成功;次日在穹形墓顶用铁镐挖洞,有人从洞进入后从内部打开墓门。掘墓发生在炎热夏日午后,两具朱红色棺材被抬出。黎元洪夫人棺内进水,开盖后臭气弥漫;黎元洪棺内无积水,尸体、衣物及陪葬品保存完整,棺内的黎元洪左手握着元宝,着寿衣寿裤,腰间系寿带;寿衣上有肩章,胸前挂着多枚勋章。当时参与掘墓的红卫兵很有秩序,现场没有出现毁尸、哄抢或者打砸等行为,湖北省博物馆接到通知后派人到场,清点并带走部分随葬品。黎元洪遗骸随即被送至火葬场火化,骨灰不知所踪。

黎元洪葬礼

黎元洪病逝后,北洋政府曾两次发令举行国葬,其丧葬过程经历天津市殡殓、北京追悼、武昌安葬三个阶段,历时10年多。黎元洪出生于黄陂区,发迹于武昌,因此,按其遗愿死后仍要归葬于武昌。于是1933年4月由其子从津门扶枢归鄂,并择定武昌卓刀泉土宫山为墓地。当时国民政府认为黎元洪“首举义旗、创造民国”,1935年再次下令举行国葬。1935年11月24日9时许,参加黎元洪葬礼的中外各界人士及民众来到洪山宝通寺。当日下午3时整,在101响礼炮中,国葬典礼开始。礼毕,人们扶灵枢入墓穴,将两枢置于形似仰盂的墓椁内,椁内洒红色朱砂,取吉利之意,各置铜炉一个,谓可暖土,墓椁上再用水泥板盖顶封固。

疑似黎元洪佩剑的发现与争议

2010年,一网友在汉网论坛发帖称发现疑似黎元洪佩剑的“文物”,并公布了照片。该剑长约130厘米,剑柄为红木所制,金属包皮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九角十八星标识,头部呈龙头模样,剑鞘为白铜所制,做工精致。网友称此剑可能是“文革”时红卫兵砸毁黎墓后流落民间的随葬佩剑,也有网友认为可能是仿制品。文博专家周斌初步断定其为民国时期督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佩剑,与黎元洪身份吻合,但无直接证据证明是其随葬佩剑。因辛亥革命百年临近,发现疑似佩剑的网友希望专家进一步考证此剑是否为黎元洪随葬佩剑及其他随葬物品是否存世。

参考资料

In 1967, the tomb of President Li Yuanhong was excavated, and the body was intact, with 8 pieces of gold, and some of them were realized at 80.02 yuan.laitimes.2025-07-15

武汉拟投2800万将黎元洪墓修缮为民国总统墓园.中国日报网.2025-07-15

武汉市扩建黎元洪陵园迎辛亥百年.中国新闻网.2025-07-15

黎元洪墓被红卫兵挖掘骨灰失踪 族谱披露家族迁徙(图).凤凰网.2014-07-30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葬揭秘 .十堰晚报.2025-07-15

黎元洪75年前风光大葬 原墓址已成学生公寓(图)(2).中国新闻网.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