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古城
田坑古城,位于多祝镇长坑村,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包括18条古朴的巷道、架构精致的围龙屋、恢宏的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田坑古城是惠东县境内一座比较大型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具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田坑古城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载体,反映了岭南地区家族建筑的演变谱系,体现了客家族群迁徙繁衍的历史和聚族而居的民俗文化。这是研究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聚落形态的不可多得的真实历史遗存。2008年11月8日,多祝镇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背景
名称由来
据《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记载,陈氏入惠始祖有信公的第七代至十一代出了10个“大夫”,
第八代的奉政大夫西峰公获得此地,其子奉政大夫宁斋公大举营造田坑城。经几代人努力,在1.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众多房屋。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众多房屋。在建筑方面上,古城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架构精致的围龙屋、恢宏的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古城左半部分多为两进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的宅第,右半部分则多为单栋结构的民居。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多祝镇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田坑村陈氏家族
田坑村繁衍生息300多年的陈氏家族,共出现了10个“大夫”。因此,田坑古城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夫第”。
鼎盛时期的田坑古城共有近400个房厅,能住下100多户700多人,故被邻村称之为“城”。田坑古城有着单一功能的城墙,这已经让它无愧于“城堡”的荣誉。
田坑古城结构
古城的大门设在东面,大门两侧正是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巷道均由河卵石铺设。
古城中两至三层高的望楼。这些有着耳封火山墙的望楼原本有7座,分别坐落在城墙的四角和左、右、后面的城墙之中,再辅以村前的半月形池塘,在古代建筑学上名之为“七星伴月”。
光滑的河卵石让人禁不住浮想联翩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千古佳句若放在多祝镇长坑村的田坑古城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个静静依偎在惠东南山脚下的古村落,迎面便是横亘百里、峰高林密的南山主峰牛皮嶂。村前屋后又是翠竹成排,果木婆娑。这一派岭南田园胜景,已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田坑村的人文富矿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在此繁衍生息300多年的陈氏家族,共出现了10个“大夫”。因此,田坑古城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夫第”。
端午节的午后,记者来到田坑古城,一睹古城雄风遗韵。
日军炸毁4座望楼
从市区出发到惠东平山后,一路往东到达增光,再取小径直奔南山。一旦进入这个洋溢着古风古韵的空间里,眼前恢宏的碉楼、高耸的城墙、精致的木雕,还有那光滑的河卵石和淳朴的村民,会让你从城市伴随而来的紧张和焦躁消失尽。
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据《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记载,陈氏入惠始祖有信公的第七代至十一代出了10个“大夫”,第8代的奉政大夫西峰公获得此地,其子奉政大夫宁斋公大举营造田坑城。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古城左半部分多为两进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的宅第,右半部分则多为单栋结构的民居。
一个古村落为何称之为古城?原来,鼎盛时期的田坑古城共有近400个房厅,能住下100多户700多人,故被邻村称之为“城”。当然,田坑古城有着单一功能的城墙,这已经让它无愧于“城堡”的荣誉。
古城的大门设在东面,大门两侧正是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从大门跨入,纵横交错的城内巷道给人们带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冲击。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这些巷道均由河卵石铺设。这些朴实无华的河卵石已经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无比,行走其上,你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古人穿着木屐走过时发出的清脆响声,是如何的雅致动听。
古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莫过于那些两至三层高的望楼。这些有着镬耳封火山墙的望楼原本有7座,分别座落在城墙的四角和左、右、后面的城墙之中,再辅以村前的半月形池塘,在古代建筑学上名之为“七星伴月”。遗憾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误以为这座坚固的古城是军事要地,竟扔下炸弹,将古城西南部分的房屋和城墙炸毁,4座望楼也因此毁于一旦。尽管如此,古城还是顽强地挺过了那个烽火连天的纷乱岁月。走到了今天,它在当地政府的开发和保护下,已经洗却了疲惫,为八方游客展示着东江民居的历史原貌。
成亲王喜陈铎书法
按照历史的经验,一座老屋即便再坚固,若未能走出几个大人物,老去乃至死去的速度必然会加快。无数实例证明了这一点。而眼前的田坑古城则完全没有这个顾虑。翻开发黄的《惠州府志》和《归善县志》,都不难找到田坑人的传记。这些承载着田坑荣耀的“大夫”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人称陈百万的陈大绩(宁斋公)和他的次子陈赞熙,以及他的侄孙陈铎。
据清乾隆《归善县志》,陈大绩“笃友爱好施予”,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凡是有益于公的如修桥筑路等事,他都愿意慷慨解囊。雍正四年(1726),家乡闹饥荒,他就拿出一千五百石谷子减价出售;12年后又是饥荒,他则拿出五六百石粮食,按户散发给百姓;到了1757、1758年的大饥荒,当时陈大绩家中粮仓已无余粮,他还是命人到远方采购粮食,来赈济乡里人。陈大绩的善行得到知县陈哲的赞赏,被后者表彰为“尚义先声”。受其恩德的乡里人更是罗列他所做的七桩善事,上报到巡抚,广东巡抚王安国赠他一块“乐善不倦”的牌匾,让他挂在大门上,以光耀家族。令人遗憾的是,这块牌匾已经缺失了“倦”字。但是,这并不影响陈氏家族乐善好施的家风。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大绩因曾有“富奏百万,修治黄河”之举,死后被封为奉政大夫(正五品)。有其父必有其子,据清光绪《惠州府志》,陈大绩次子陈赞熙在山东省任济南府同知时,“所至皆有清名”。
至于陈铎,则是陈氏家族众“大夫“中官运最为亨通者。他“少有远志,落落自豪,学习吏治,工笔札。被按例选入京城任职后,陈铎以一手雄健而端庄的书法深受和硕成亲王喜爱。此后陈铎出京任官,先后在三州四县任官职。最后因为政绩卓异,被先后提拔为代州知州、山西省知州、直隶州知州、署雁平兵备道,官至五品。他还是田坑陈氏录入新版《惠东县志》人物传中的惟一一个“大夫”,“军功加四份,纪录十七次,诰封奉政大夫”。
这些家族荣耀史已经浓缩在古城的“大夫宗祠”里。在那里,我看到了7对记载着祖先荣耀的功名牌。这些功名牌足以让陈氏后人自豪和骄傲,同时也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念继续维护祖业,远播家声。
古城渐成巨大空巢
时过境迁,昔日地处僻壤的田坑古城今日已经成为南山旅游线路中颇受欢迎的一环。看罢佛教胜地龙岩寺,玩罢南山漂流,外地游客自然不会错过近在咫尺的田坑古城。在记者采风时,一个来自深圳的旅游团就让古城热闹了一把,村民对着手持相机的游客已经习以为常。
好奇的游客给古城增加了生气,世代居住古城的陈氏后人却并不乐观。一个年近8旬的老人说,尽管古城仍然居住着众多陈氏后人,但大多数都是妇孺和老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若不是端午节来临,学生都回家过节,再热闹的古城也是一个巨大的空巢。对于老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具备旺盛精力的年轻人渐渐从“城堡”中跳出围城,走出乡村,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这既是一种进步,又是一种丢失。当外地游客充斥着老屋的每一个角落时,这里的乡土文化难免就会受到冲击。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情感。
6月14日是我国的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笔者认为,如何阻止“城堡”里的人不断走出来、远离它、抛弃它,那才是保住这份文化遗产的根本举措。
建筑特色
田坑古城:融广府潮汕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庆洲教授为鉴定该古城是否可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冒雨进入田坑古城南侧的一些民房前。“宝贝、这些都是宝贝。”刘庆洲当时对着田坑小学原校长陈富达等人大喊。
田坑古城建成以来都是陈氏族人,近年来不断有人外迁,如今只有三户人家,都居住在较破旧的古城南面。在城内走访时,28岁的陈绍宾是记者见到的唯一一名年轻人,他常年在外打工。谈起这座城堡的儿时记忆,陈绍宾笑了起来。“你看每间房子都有的机关枪眼,我们会用来打水枪,会在整座城里捉迷藏,会到望楼上乘凉不用风扇。”60岁的田坑小学原校长陈富达介绍,由于防御工事好,附近一些小村庄的村民常来田坑村求助。
年轻的陈绍宾坦言,他们年轻人基本无人关心这座城堡的未来。而古城所在的长坑村支书陈吟德则寄望,早日有公司进驻,对整座城墙进行开发和保护。“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客人很多,也有旅游团过来,但没有一个是来谈投资的。”
“现在只有3户人居住,这反而是田坑古城的幸运。”刘庆洲教授表示,少人居住,说明人为改造的部分很少。惠东县有关部门有能力就修缮,但修缮一定要修旧如旧。“这座古城如果从硬件上来讲,稍加修缮,是可以达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的。”刘庆洲建议,惠东县在进行修缮后,再多整理一些城堡的文化的“软件”,可以申报“国保”(国家级文保单位)了。古城朝东略偏北,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古城大门前蜿蜒而过,两名顽童在溪边搓卷几片草叶,自顾玩乐。从溪边石阶拾级而上,田坑古城的大门就在眼前,两名老者在城墙根处休息。但大门上没有任何牌匾和对联,随意、自然,偌大的城堡没有慑人的威严。
红砂岩、古城墙,占地12000多平方米多祝镇长坑村的田坑古城有着明显的明代建筑印记,它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广府、潮汕地区、客家三种风格为一体,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古建筑专家认为田坑古城可参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近5年来,曾入住过100多户的古城仅有3户人家留守。这座古城的前路如何?文物保护者们唯有祈祷。
文物档案
名称:田坑古城
地点: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
历史:建成于清乾隆,已有300多岁
特征: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建筑风格兼备;是广东省少数几座明代建筑风格客家围屋之一。
现状:繁华时入住100多户700多人,现仅存3户留守。总体保存相对完好。
价值
面积大明代风格罕见
“田坑古城是一座融合了广府、潮汕地区、客家三种风格的古代客家大屋。特别是,它还利用红砂岩做墙基,这是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古朴庄重。”昨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庆洲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
“面积这么大、且建筑风格为明代的古民居群落,这在广东省找不出几座来。”刘庆洲介绍,在前几年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会上,明代建筑风格是田坑古城获评的最关键因素。
一座古城为何具有3种区域的建筑风格,惠东县博物馆馆长吴旭辉介绍,因为惠东多祝恰好处于广府、潮汕地区和客家交界地带“镬耳封火山墙是广府风格,大部分木雕石雕是潮汕风格,整体布局则是客家风格。”刘庆洲说。
城内:深巷阴冷“七星”不再
跨入大门,左侧(南面)民房多为单幢结构,右侧(北面)则为四合院式住宅。陈氏宗祠就位于北面,香案的灰烬下面,7对排列整齐的功名牌上书陈氏祖先的各种官衔,聂氏宗祠门口遍地的红色鞭炮纸屑。直至如今,古城的陈氏后人若有添丁,必到此处来添灯祈祷祖宗庇佑平安。
相较北面,南面的民房显得破旧。光滑的鹅卵石在一米宽的巷道里延伸,巷道的阴影处,缺少人气的阴冷却扑面而来。
岁月如刀,这里的部分土坯墙明显凹陷,甚至用来做墙基的明代风格红砂岩墙体也显得单薄。推开多间无人居住的房屋,公用的厅堂漏雨严重,最西面的多间房屋因雨水侵蚀墙体塌。
然而,部分建筑的残垣断壁掩盖不住古城的气势和精美。一圈城墙上原有7座望楼,寓意“七星伴月”,然而如今仅剩得两座。南侧的城墙坍塌处,厚过40厘米的双层墙体中能看到贝壳夹杂其间。东北角城墙根1米多处有数道痕迹,村民说这是日军当年用机关枪扫射时留下的。
讲古
18条古巷400间房厅
田坑古城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内有18条古朴的巷道、围龙屋、碉楼、高耸的城墙以及近400间房厅,都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据介绍,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购入部分土地,开始建造房屋。1736年(乾隆初年),陈氏第八代裔孙斋公在“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第二次购入田坑大部分土地,并大举营造田坑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陈氏十世裔孙赞琰、孙赞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并完善四周城墙。2003年,惠东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古城,2004年3月,古城里的大夫宗祠被列为惠东县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