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脉从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疾病的辨证过程中,当脉象与症状的表现不一致时,医生应主要依据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这一原则强调了症状对于揭示疾病本质的重要性,即使脉象可能反映出病情的复杂性。

历史背景

舍脉从证的原则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到:“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从证不从脉也。”

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舍脉从证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提醒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例时,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脉象判断,而是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其他体征,从而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舍脉从证还是舍证从脉.好看视频.2024-11-11

[转载]《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科学网.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