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皮士
雅皮士(英语:Yuppie),又称雅痞,是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专业人员。英文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年轻的城市专业人员)或“young upwardly-mobile professional”(年轻的向上流动的专业人员)的简称。这个词最初作为一个中性的人口标签使用,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对绅士化的担忧,出现了“雅皮士反弹”,一些作家开始轻蔑地使用这个词。雅皮士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上层都会名流生活的向往,但由于出身和家境的限制,他们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打造一种迷你版的名流生活。
历史沿革
雅皮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芝加哥杂志上,作者丹·罗滕贝格并没有发明这个词,但他注意到这个城市内部人口群的崛起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迁移问题。约瑟夫·爱泼斯坦被认为是1982年创造了这个词,尽管这点有争议。1983年,鲍勃·格林的一篇文章让这个词在美国广为人知。同年,《东湾快运》的幽默作家爱丽丝·卡恩的一篇讽刺文章进一步普及了这个词。
形象特点
雅皮士的形象特点是穿着“高级灰”,说着“洋泾浜”,吃西餐、喝红酒,阅读《ELLE》杂志,接受MBA教育。他们通常从事行政管理相关的职业,如首席代表、创意总监、广告策划、高级文案、外文翻译、行政助理、资讯主管、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他们的工作性质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联络、咨询、协调、接待、推广等方面。雅皮士经常携带大型公文包,频繁出入酒店、写字楼、会议室、候机楼、商务会所等地,与客户握手、微笑、交换名片、签署合作意向书。他们给人的整体印象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尚、品味和格调。
相关解释
嬉皮士简介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原本描述的是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由《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也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他们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映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和批判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嬉皮士批评政府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形容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至今,保守派人士仍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嬉皮士希望改变自己的内心并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实现。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以及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变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嬉皮士特征
嬉皮士的特点包括长发、大胡子,这被视为对整洁或女性形象的一种冒犯。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或不寻常的装饰物。他们听特定类型的音乐,如杰米·亨德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摇滚、珍妮丝·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嬉皮士有时会在家里与朋友一起弹奏乐器,通常是吉他,或者在公共场所或节日上表演。他们倡导自由恋爱和公社式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雅皮士一族的风格.GQ男士网.2024-08-14
什么是雅皮士.39问医生.2024-08-14
80年代的雅皮士究竟怎么样了?.个人图书馆.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