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褂(也叫裙褂),是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式嫁衣中具有传承意义的婚服,裙褂的意义象征儿女成群(与裙同音);“褂”指上身的对襟衣,“裙”则是下身长裙,在古代,裙褂是正室专用,妾身是不可以穿着的,所以绝对也是身份的象征。

早在唐代永贞年间,广东粤东地区已有刺绣,明代以来,裙褂逐渐成为传统习俗婚嫁时的专用嫁衣;裙褂在清朝开始盛行,清朝在服饰方面有较多限制,但对婚礼礼服则没有过多的明文规定,裙褂作为汉族女子婚嫁吉服,继续沿用,在清末时期,澳门的传统婚服主要以大红金绣的龙凤褂裙为主,陆上居民多穿对襟式,疍民女性婚服以右为主。到民国初期,裙褂是女子婚嫁的主要礼服,婚礼形式与清代婚礼相差不大。

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裙褂”文化与当代艺术相互交融,通过全新认识和理解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对“裙褂”做出新的诠释。2020年,中式裙褂制作技艺列入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历史起源

“龙凤褂”多由母亲手工绣制,一针一线中,蕴含着对女儿的祝福,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将裙褂代代相传,寓意将福荫传给子孙;早在唐代永贞年间,广东省已有刺绣,明代以来,裙褂逐渐成为传统习俗婚嫁时的专用嫁衣,至清代时最为鼎盛;融合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婚礼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具明代汉族特质又融入清朝满族特点的裙褂。

清代中期,适逢宰相梁储的女儿出嫁,皇帝恩赐其女儿一袭用丝线绣成的龙凤裙褂为礼服,在当时,龙凤是封建王室专用的图案以及权利的象征,御赐的龙凤裙褂代表了极大的荣耀和恩赐,随后梁储将其带回广东作为女儿的嫁衣,此后裙褂在广东开始流传。清末时期,各地区女性婚礼服的基本款式都比较相似,澳门的传统婚服主要以大红金绣的龙凤褂裙为主,裙子为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褶裙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由两个光面和两个褶面组成,前后两个光面为马面。上衫褂式有对襟式、右衽大襟式之分,陆上居民则多穿对襟式,而疍民女性婚服以右衽为主。对襟式上衣为立领开衫,门襟、袖口以及下摆都有滚边设计,服饰图案为刺绣工艺,左右衣片采用对称的吉祥纹样,下摆最长及膝,最短至大腿。右衽大襟式上衣是汉族女性上衣中最常见的一种,除了门襟的不一样,衣身的其他部位和对襟式上衣基本没有差别。清末民初的右衽大襟婚服结构简单,除了大红色和七粒布纽,再无装饰物。

裙褂最初是黑褂红裙的形式,清代规定吉服要以石青色为主,汉族女子婚嫁时一般穿着绣八团图案的红青褂,将其剪成短款的外褂,沿袭汉族上衣下裳的服装制度,很多女子出嫁也以红色绣裙作为嫁妆裙,所以一般为玄色短褂下配以当时流行的红色马面裙,发展到后期才根据时代背景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裙褂的基本形制;发展到民国初期,婚礼形式与清代相差不大,裙褂依然是女子婚嫁的主要礼服。亲属(也属长辈,如:姨妈,姑妈,姐姐,亲嫂等)会穿红色或黑色“中五福”或者“小五福”。

早期的龙凤褂图案是由八团花发展而来,以圆形为外形制约进行设计,以现代化的组合方式进行形式美布局,运用不对称的组合方式,以均衡式的方法将鸳鸯戏水与莲花组合起来,打破传统对称型的呆板,此外还有用同样的方式将两只不死鸟以旋转的方式组合,增添了凤凰图案的腾飞辉煌之感。20世纪30年代的新娘嫁衣上的绣花已经完成了从团花到对称图案的转变,从前是对称的八团团花样式刺绣,后逐渐转变为左右对称的花鸟龙凤的刺绣图案。

使用场景

龙凤褂最早是清代满族宫廷婚服的汉化,是一种流行于清朝民间的传统嫁衣样式,起初在广东省潮汕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一带颇为常见,是南粤女子出嫁的必备嫁衣,大气华美的刺绣纹样曾经象征着富贵人家明媒正娶的风光体面,这种嫁娶习俗的保留使得广东的裙褂工艺流传至今并成为国内该工艺保留最好的地区;在古代,裙褂是正室专用,妾身是不可以穿着的,发展到了今天,许多寻常百姓家也将龙凤褂选作婚礼的礼服之一。

龙凤褂是新娘的婚礼吉服,体现着一个礼仪文化制度,按照中国传统的婚姻俗例,大红色是正室穿着的颜色,因此,裙褂便逐渐演变为“红褂红裙”,按自已预算选择褂皇或者褂后,大五福由新娘的母亲、新郎的母亲等直系长辈穿着,中五福由姨母姑母等长属穿着,小五福由新郎、新娘的姐姐,亲嫂等女性亲属穿着。

粤东地区的款式特征

图案

裙褂上的刺绣图案有两类,动物类和自然植物类。动物类有龙、凤、鸳鸯、金鱼、蝙蝠、凤蝶总科,自然植物类有石榴、牡丹、莲花、祥云、水波纹和云团。因龙凤褂最为出名,所以龙纹和凤纹是使用最多、最广的两种纹样,龙纹象征着五湖与九州的祥瑞,龙凤通常会搭配使用,且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尊贵、皇室的象征,在粤港澳地区,龙凤呈祥的“呈祥”与“情长”同音,用于嫁衣中也寓意着新人爱情天长地久。

纹样

刺绣图案虽然都蕴含着美好寓意,但在裙褂中也不能随意搭配,主体图案一般以龙凤呈祥为主体的动物裙褂图案居多,其次是金鱼褂,亮点在于生动的立体金鱼刺绣,10条金鱼惟妙惟肖,寓意十全十美,以期为新人家庭带来更多好运;水晶枝花凤蝶总科褂以枝花蝴蝶刺绣为主,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翼双飞,寓意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姻缘;牡丹图案的裙褂较少,主要呈现为团花状,以祥云作辅;点缀图案也有其组合搭配,比如金鱼、莲花和摩尔纹,金鱼成对在莲花下托衬,而水波纹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水波纹,“鱼离水则亡”,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金鱼一定会搭配水波纹。

手工技法

手工金银线龙凤褂

在龙凤褂的刺绣工艺中,金银线绣龙凤褂裙是集潮绣技艺绣法之大成的中国嫁衣,最为独特和出名的还是钉金绣,其针法分平金和垫金两大类,龙凤褂图案中的立体部分为钉金绣中的垫金绣,老工艺人在查询历史资料后,结合潮绣应用于裙褂中的刺绣方法,将裙褂的刺绣技艺分为平绣、卜绣、疏丝、密云。

珠绣裙褂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过珠绣裙褂,现在的手工珠绣多用于改良裙褂;珠绣以珠子取代金银线,成本更低,制作也更便利,多用空心珠子、玻璃珠、宝石珠、珠管等,珠绣裙褂色彩更加绚丽、明快,也有不同的层次感、立体感;珠绣裙褂的优点是价格较低,制作时间比较短,缺点是缺乏贵气,现有市场上的珠绣裙褂并不多。

制作工艺

龙凤褂的制作技艺从古代流传至今,是绘画工艺、粤绣、人体美学、制衣工艺和婚庆文化的结合体、活化石;模板制作需要按照1:1的比例将款式画在纸样上,然后用胶板复刻,再一针一针在胶板上点孔,再用特制粉浆将胶板上的图案复印在布料上;始裙褂的刺绣过程中,拿针的姿势、力度的控制、卜心的均匀程度等都十分讲究,为求图案对称、手工统一,一件裙褂的制作由画稿至完工,整套工序常常由个人单独完成。

刺绣针法分别有平心绣、卜心绣及钉金珠绣,其中平心绣较平实朴素,纯用丝线平面刺绣;而卜心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以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色彩艳丽,富于立体感是卜心绣的特点;钉金珠绣以金银线为主线,辅以珠子、水钻、管珠等单独勾勒或混合针绣,产生色彩绚丽、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的效果。由于卜心绣中的“垫、浮、勾、勒、通”的刺绣工艺至今仍采取手工操作,不能运用机器流水线上的生产,因此才使得裙褂作品日益珍贵,具有收藏价值。

龙凤褂种类

龙凤褂的手工金银线绣按照线的密度分为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褂皇5种。“褂皇”整件衣服都是金色的龙凤和银白的祥云,金碧辉煌,尊贵典雅,金银线密度接近100%,基本看不出红色;因工艺繁复,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才有资格绣制“褂皇”,按照每天绣制10小时计算,要完成一件纯手工褂皇,从印图到完工至少要一年的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获得荣誉

2020年,中式裙褂制作技艺列入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21年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钉金绣裙褂服饰(花都区小茹裙褂设计室作品)成功入选2022广东非遗服装服饰优秀案例。

文化价值

裙褂上的图案多以龙凤为主体,其他图案包括“福”字、“喜”字、牡丹、石榴、鸳鸯、蝙蝠、凤蝶总科等,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和寓意,龙和凤图案象征着完美的阴阳和谐,而且在历史上曾代表过皇权,是尊贵与荣耀的象征,而且在粤语中龙凤呈祥的“呈祥”与“情长”的同音,更寓意新人成双成对。牡丹花代表花开富贵;石榴则寓意多子多孙;五只蝙蝠分别代表了“福、禄、寿、喜、财”,寓意五福临门;云团寓意是一团和气,团团圆圆;锦鲤寓意鲤跃龙门,升价十倍;稻穗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鸳鸯代表忠诚;花枝代表连理枝,寓意喜结连理;裙褂图案作为好意头的载体,体现了它对古老中华民间习俗的传承,正是这种对文化的传承性使得裙褂产生经久不息的魅力和光彩。

相关事件

2023年4月13日,非遗传承人唐志茹、邓启荣向花都区国家档案馆捐赠了与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有关的代表作品、延生作品、 制作工具(材料)等实物及资料 共60余件, 照片50余张。还捐赠了一套制作于2016年的钉金绣裙褂(褂皇),刺绣面积占成衣面积近100%,所有龙凤均为立体图案

参考资料

..2023-10-26

..2023-10-26

中式裙挂制作技艺.澳门文化遗产.2023-10-27

16道工序手工打造的“龙凤褂”广府婚嫁文化的活化石.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2023-10-27

..2023-10-31

解析广东裙褂的服饰特色与文化内涵.国家图书馆.2023-10-29

穿裙褂做最传统的新娘.国家图书馆.2023-10-29

一物Vol.51|龙凤褂裙.中国丝绸博物馆.2023-10-31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0-31

恭喜!这件褂皇入藏花都区国家档案馆.网易.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