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
赵贤(1532~1606年),字良弼,号汝泉,明代汝阳县(今河南汝南)人。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东乡,曾祖父赵三公,携家口逃水灾至汝阳,在董会定居。明王世贞撰写的《赠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南图赵公墓表》说,“公故世为济宁市之南图里人,属岁侵,拾亡所得,乃奉其母刘,携息弟而转徙汝阳。行游至董村,爱其土稍沃而民风庞茂,因家焉。”
人物生平
先辈皆务农,四传而至赵贤,才开始读书。赵贤自幼聪颖,异于一般儿童,读书过目不忘,苦学自励,县、府学每试必列前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河南省乡试举人第二,翌年进士及第,授户部郎中。先后派往山东临清、辽东,两次差使皆司钱谷,风清弊绝,可质鬼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官顺德区(今属广东省)知府,未及抵任,母刘氏去世,在家居丧守制。四十四年(1565年)守孝期满,起补荆州市(今江陵县)知府。到任时,正逢洪灾,稻谷淹没,房舍倒塌,加之瘟疫流行,死亡无数。赵贤席不暇暖,就率属吏案行乡村查勘灾情,计口赈济,操舟渡溺,爱民之心,犹如慈母。他还以工代赈,组织灾民筑堤障水,疏渠灌田。杜害兴利,福泽后世。隆庆二年(1568年),升湖广参政,因父丧辞官守孝。隆庆六年(1572年),诏复湖广参政。四月升浙江省按察使,七月升佥都御史。巡扶湖广,拟楚湘便宜条上十事,又疏救荒四事,皆被朝廷采纳实施,只三年,楚湘大治。万历三年(1775年)召回京师,协理都察院事,历官副都御史、云南省布政使,巡抚山东省,升吏部侍郎,南京市吏部尚书。后告老辞官,御赐“正大光明殿”图章一枚,奖其鸿亮节。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家逝世,以吏部尚书入祀贤祠。追赠其父赵学为中宪大夫承德市郎,母刘氏封一品夫人,妻卢氏县敕封夫人。
子赵寿祖(1560—1634年),字山甫,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八年(1580年)举进士,历官刑部郎中、直隶安庆知府、山东副使、参政、按察使、四川省布政使,所任皆有惠政和建树。府、县为其家立“三朝制命”牌坊,以示旌表纪念。汝南县与赵贤家族有关牌坊还有:天中人杰坊(为乙卯科张自立、赵寿祖等建)、教弟成名坊(为赵贤立)、世德光昭坊(为赵兴、赵学立)、天中犀彦坊(为赵贤、刘黄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