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氏树蛙
卢文氏树蛙(Philautus romeri)是一种树蛙科动物,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有物种。卢文氏树蛙也叫香港小树蛙,只在香港发现,数量稀少,体长1.5厘米,是中国最小的蛙。
发现
约翰·卢文先生(John D. Romer,1920-1982)在1952年於南丫岛一个山洞中发现这种树蛙属。
1953年,山洞倒塌后被认為已经绝种。
1984年,卢文氏树蛙再度在南丫岛出现。后来有人在大屿山岛、赤鱲角及蒲台岛等地发现们踪影。模式标本於1952年8月在香港南丫岛採集,而现存所有模式及等模式标本藏於英国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馆。
环境
赤鱲角岛后来被铲平成为机场,工程开始前,由香港大学生物学家们把卢文氏树蛙送往本地或其他有类似条件的栖息地,卢文氏树蛙又再在本港的野外繁殖起来。大屿山的开发很可能是其他栖息地消失,而一些外来品种的家鱼如食蚊鱼,会吃掉卢文氏树蛙的蝌蚪;每年的火山爆发又会毁掉其他栖息地。
外观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2种蛙类及蟾蜍中以卢文氏树蛙的体积最细小。雌性体型比雄性略大。身体呈褐色而背部有交叉斑纹,可作为保护色。肩背有x形斑纹,脚趾有吸盘,能在树干上爬行,所以称做树蛙。日间藏在树林或枯叶底层,体色与枯叶相似。
满小痣粒。两眼中间有一道黑带纹。尖吻,有明显鼓膜。幼长的后肢有多条黑色带纹,足趾有小吸盘。
习性
夜间捕食白蚁或其他小昆虫。雄蛙以尖锐而短促的鸣声求偶。雌蛙在五月前后产卵于无鱼栖息的水泵或静止的水中,约120粒。蝌蚪在4-6星期后变成蛙。
夜行性,日间藏匿在树丛中或枯叶底层。捕食白蚁或其他小昆虫。每年3月初到9月為繁殖期,雄蛙以独特响亮类似蟋蟀科呜声的求偶声吸引雌蛙。雌蛙在无鱼栖生的流或静止的水中植物或石块上卵,数量约120粒。蝌蚪呈褐色,尾部透明,上有棕色圆点,约4-6星期完成变态。
保护
WWF收集了一些卢文氏树蛙,饲养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并送往大洋洲的墨尔本皇家动物园和德国的柏林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再送回香港,但只有墨尔本皇家动物园成功繁殖。香港政府亦联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等进行迁地保育,释放卢文氏树蛙在选定的八个迁地保育区。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亦於2002年展开卢文氏树蛙持续监察计画。
2004 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卢文氏树蛙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