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樵(1919-),原籍河北省霸县,自幼随父亲迁徙至东北地区。他在长春市跟随胞兄高亚茹学习戏曲艺术,并有幸得到樊永在、李兰亭两位老师的指导。
人物经历
艺术生涯
高亚樵18岁时已在长春、吉林省、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丹东市等地表演,其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他对师兄孙义楼所传的南派武生戏《螺丝峪》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包括改进服装设计和改变舞锤技巧,还加入了适应剧情的舞蹈元素。这些改动使该剧目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也因此获得了"关东第一锤"的美誉。四十年代初,高亚樵在哈尔滨的多个舞台上频繁亮相,与多位著名艺术家合作,如筱九霄、白玉昆、赵松樵、焦世麟、金碧玉等,这使得他的技艺日益精进。
编导工作
五十年代,高亚樵开始涉足编导领域,参与了多部作品的创作,其中包括《水泊梁山》、《抗金》、《锤震金蝉子》等。他的贡献不仅限于舞台表演,也体现在对剧本的深度加工上。
社会职务
高亚樵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一员。他曾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包括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评剧工作团剧团管理委员会主任、松江省文教厅京剧实验工作团团长、哈尔滨市京剧团团长及艺术顾问等。
参考资料
人物:高亚樵.人物:高亚樵.2024-11-22
哈尔滨之最(一).哈尔滨之最(一).2024-11-22
梨园百年琐记.梨园百年琐记.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