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1969年4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副院长(主管国际合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等。
人物经历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管国际合作)。
学习经历
1995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政治硕士学位。
1992年,获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士。
工作经历
1998年9月-2002年11月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
2002年11月-2005年7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副教授。
2005年7月-2009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2009年12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社会兼职
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4年9月-2005年9月,挂职)。
上海市杨浦区专家咨询团“社会与公共管理”小组成员。
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
上海市杨浦区监察学会理事。
培训项目
2004年 复旦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2005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培训班。
2007年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骨干培训班。
2011年 上海交大中青年干部和骨干教师理论学习班学习班。
访问学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09年9月-2010年9月)。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综合政策学院客座副教授(2008年4月-8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兼职副教授(2006年3月-4月)。
日本外务省“国际访问者”(2005年12月)。
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2005年6-7月)。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林思齐访问学者(2004年1月-6月)。
巴黎政治学院欧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3年6月-2003年7月)。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3年5月-2003年9月)。
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系访问研究人员(2002年7月-2002年9月)。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太古”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9月-2001年9月)。
研究领域
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
西方政府管理改革。
公共政策分析。
新媒体与网络政治研究。
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
主要贡献
主持项目
2011年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结构、互动与集体行动: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研究”。
2011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社会媒体与虚拟社区研究”。
2011年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研究课题:“社交媒体与公民参与关系研究”。
2010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008年 上海交大SMC课题:“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
2007年 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徐汇区政府咨询课题“NGO管理与公共治理创新”。
2006年,上海市法学会重点课题:“化解社会矛盾多元机制与ADR制度的建构”。
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与制度创新”。
2003年,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党建研究中心年度课题:“城市治理的多元合作体制:社区安全”。
2003年,上海市法制建设研究会课题:“政治文明与执政党建设”。
200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执政党的社会基础研究:乡村、城市社区和社会团体”。
200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课题:“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研究”。
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都市中国研究网络”研究项目:“党组织建设、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当代上海城市社区研究”。
2002年,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青年项目“改革后中国地方治理研究”。
2002年,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基金青年项目:“现代化与中国基层政治研究”。
代表性论著
专著《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路径依赖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译著《国家的艺术》克里斯托夫;.胡德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著,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伊丽莎白。奥萨利文等著,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获奖记录
1、2011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
2、2010年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3、2008年 上海交通大学SMC优秀青年教师奖。
4、2002年 复旦大学“世纪之星”优秀青年教师奖。
5、1998年,复旦大学博士生研究论坛优秀报告奖。
6、1997年,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
7、1996年,复旦大学湖北建行奖学金。
8、1994年,吉林大学“世川良一”奖学金。
9、2020年5月14日,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家委员名单。
参考资料
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2020-05-29